1989年7月8日,李先念主席为"李四光纪念馆"题写馆名。33年后的今天,脑认知党支部党员代表赴李四光纪念馆参观学习,聆听邹宗平老师讲授的"一门三院士 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主题党课。
李四光纪念馆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学院南路11号地质力学所院内,李四光先生自1962年迁居于此,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十年。简朴的办公和生活陈设,庭院中亲手搭建的实验室和茂盛的植物,都向我们诉说着李四光先生一生追求科学真理的精彩故事。
"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如果他抱定了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富强、为人类幸福前途服务的崇高目的,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攻破自然秘密,发现新世界,创造新东西,去开辟人类浩荡无际、光明灿烂的前景,那么他的生活就会是多么幸福、愉快、生动、活泼!"--这是李四光先生的自我评价。
李四光纪念馆分为四个展区:
一、光辉足迹:映入眼帘的是大量的珍贵照片和文字资料,生动再现了李四光先生在日本求学、英国访学、回国投身新中国建设等不同时期的精彩片段。党员们纷纷驻足观看,深刻领悟到了李四光先生对建设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
二、卓越贡献:在李四光先生一生的科学生涯中,他倾注了大量的精力研究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问题。他科学地把力学原理和方法运用到地质学的研究之中,创立了地质力学这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他创立了我国早期的地学科研机构 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他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主要领导人。他的研究成果帮助新中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展望石油开发的广阔远景。他发展教育事业,加速了地质科学教育和地质人才的培养,为开展地质勘探工作和地质科研工作输送了大量的各类科学技术人才,满足了我国地质事业大发展的需要。
三、事业传承:李四光先生和他的学生们发展和运用了地质力学学说,对燕山运动、古地磁、极地地质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能源资源勘探、重大工程建设、防灾减灾等不同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精神永存:李四光先生不仅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科学遗产,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是爱国主义精神:李四光先生一生始终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毕生追求祖国的繁荣富强。他少年出国求学,坚持科学救国。他15岁参加革命,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1950年他就辗转回国,投身新中国的建设。
二是科学创新精神:李四光先生一生不受传统思想的禁锢,他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走自己的科学创新之路;他勇于探索,创立地质力学理论;他勤于实践,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
三是无私奉献精神--李四光先生一生历经曲折坎坷,始终不渝,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他急国家之所急,不断开创新领域;他造福人民,服务社会,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参观完李四光纪念馆后,李四光先生的外孙女,邹承鲁院士的女儿邹宗平老师为大家讲"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党课。李四光先生家"一门三院士"是科学界广为流传的佳话,李四光先生是地质学领域的院士,其独生女李林是物理学领域的院士,女婿邹承鲁是生物化学领域的院士。邹宗平老师说,她父母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科研事业,他们一直坚持勤奋工作,认为在科研工作中聪明和勤奋是缺一不可的。科研是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必须沉下心来踏实努力。她在美国留学期间,父母和她靠通信联系。她之前没有学过生物知识,需要"补课",但因没有中文资料,她只能向父亲求教,邹承鲁先生极其细心地给她回了一封七、八页的长信,详细介绍了生物学的概念。谈到李四光先生时,邹宗平老师表示李四光先生一直把地质力学所视作自己的家。家风传承不仅仅包括对子女的教育,还包括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传承和接力。 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们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科学家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通过此次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同志们深受鼓舞,纷纷表示,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奉献力量。
参观合影
(供稿:脑认知党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