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 刘宁研究组与北师大邢大军团队合作揭示颜色不对称编码的神经起源和演变机制
    2024年1月15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宁团队和北京师范大学邢大军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The neural origin for asymmetric coding of surface color in the primate visual cortex"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结合电生理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记录了猕猴外... 颜色是灵长类动物物体识别和记忆的重要视觉信息。很多研究发现灵长类动物(包括人和猕猴)视觉皮层对不同颜色的编码强度并不均匀。在初级视觉皮层(V1),处于可见光频率范围两端的颜色(蓝色和红色),相对于其它颜色(黄色和绿色),能够引发更强的神经元反应和gamma振荡。然...
    2024-01-17
  • 王江云研究组在揭示肠道菌群发酵的短链脂肪酸感知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4年1月9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江云团队在《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了题为"Molecular recognition and activation mechanism of short-chain fatty acid receptors FFAR2/3"的论文,在短链脂肪酸激活人源短链脂肪酸受体FFAR2和FFAR3的结构基础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2024年1月9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江云团队在《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题为"Molecular recognition and activation mechanism of short-chain fatty acid receptors FFAR2/3"的研究论文。该项工作在短链脂肪酸激活人源短链脂肪酸受体FFAR2和FFAR3的结构基础研究中取得...
    2024-01-10
  • 天然纳米酶-抗氧化功能及催化机制解析取得新进展
    这项研究发现了天然铁蛋白纳米酶的存在,揭示了其抗氧化活性的催化机理,并进一步在单细胞生物上验证了天然纳米酶的抗氧化生理功能。这项研究为天然纳米酶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新方法,为纳米酶的生理学功能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也为纳米酶的生物学意义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纳米酶是一类蕴含酶学特性的纳米材料,能够在生理或极端条件下催化酶的底物,具有类似于天然酶的酶促反应动力学,并且可以作为酶的替代品服务人类健康。纳米酶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典范,在从事化学、酶学、材料、生物、医学、理论计算等多领域科学家共同推进下,如今已经成为新...
    2024-01-09
  • 李新建研究组揭示ABCG2通过外排衣康酸抑制巨噬细胞抗菌天然免疫
    2024年1月4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新建研究团队在《Cell Metabolism》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BCG2 is an itaconate exporter that limits antibacterial innate immunity by alleviating TFEB-dependent lysosomal biogene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鉴定出ABCG2作为一种衣... 衣康酸是一种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代谢物,目前的研究发现衣康酸主要在炎症激活的巨噬细胞中由位于线粒体的代谢酶IRG1产生。从分子结构来看,衣康酸是一种含有α,β-烯基的不饱和羧酸,具有很强的亲电子活性,能够与蛋白质半胱氨酸残基上巯基发生自发的化学反应,该反应被称...
    2024-01-06
  • 朱平研究组与合作者揭示家蚕天然丝素蛋白一种受金属离子和pH梯度调节的自组装机制
    2023年12月29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平研究员团队联合西南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生物学研究中心夏庆友教授、何华伟教授团队在《Science Bulletin》发表了题为"Decoding silkworm spinning programmed by pH and metal ions"的合作研究论文。研究者通过大量筛选,找到... 家蚕和蜘蛛等泌丝动物拥有类似的纺丝器官和纺丝机制,它们以水溶性蛋白为原料,在常温、常压下通过特定的组装和结构转变,生产出强度和韧性等综合力学性能优异的丝状纤维。多年来,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家蚕和蜘蛛等的天然纺丝机制的研究,希望通过模仿自然界的解决方案,优化和...
    2024-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