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 王晓晨研究组/冯巍研究组合作发现溶酶体分裂因子并揭示其作用机制
    2024年3月27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晓晨研究组与冯巍研究组合作在《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The HEAT repeat protein HPO-27 is a lysosome fission factor"的文章。该研究发现了溶酶体膜分裂因子并揭示了其作用机制。 溶酶体是细胞内的物质降解、循环和信号中心,对细胞稳态调控、发育和衰老至关重要。溶酶体功能紊乱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为了满足不同的生理需求,溶酶体通过不断的融合和分裂重塑其形态与功能。相比于融合过程,目前对于溶酶体分裂过程的了解非常有限,相关调控因子...
    2024-03-28
  • 赵岩研究组揭示甘氨酸转运蛋白GlyT1的底物识别和抗精神分裂药物抑制机制
    2024年3月20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赵岩研究组在《Cell》发表了一篇题为"Transport mechanism and pharmacology of the human GlyT1"的研究论文。研究人员解析了人源全长野生型GlyT1转运过程中的三种不同构象,并鉴定了底物甘氨酸、基于肌氨酸(sarcosine based)的抑制... 甘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神经递质。在甘氨酸能神经元的抑制性突触中,甘氨酸通过激活甘氨酸受体,控制呼吸节律、肌张力、运动协调并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早期发育;在谷氨酸能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中,甘氨酸作为共激动剂参与NMDA受体的激活,调控学习与记忆活动。突触间隙中...
    2024-03-21
  • 孙飞研究组与合作者共同揭示骨骼肌三联体介导兴奋-收缩偶联过程的原位结构基础
    2024年3月20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孙飞研究组和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国辉研究组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发表题为"In situ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 mechanism of skeletal muscle"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揭示了高等哺乳动物骨骼肌... 2024年3月20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孙飞研究组和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李国辉研究组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发表题为“In situ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 mechanism of skeletal muscle”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揭示了高等哺乳动物骨骼...
    2024-03-21
  • 徐平勇研究组揭示NOX4翻译的"刹车"机制及其对胰岛素合成的调控作用
    2024年3月15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徐平勇团队在《Redox Bi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ER-tethered RNA-binding protein controls NADPH oxidase translation for hydrogen peroxide homeostasis"的研究论文,鉴定了首个负调控NOX4翻译的关键因子EI24,并揭示了EI24通过... 作为一类合成、折叠、包装并最终分泌胰岛素的关键执行者,单个胰岛β细胞每分钟产生超过100万个胰岛素分子,约300万个二硫键。由于每对二硫键的生成均伴随一分子过氧化氢(H2O2)的产生,因而β细胞面临巨大的氧化折叠压力。不仅如此,胰岛β细胞内抗氧化物酶活性较低,更容易...
    2024-03-20
  • 人工智能赋能原位结构生物学,研究提出基于弱监督学习的冷冻电镜颗粒挑选新方法
    2024年3月7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生物成像中心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实验室杨戈团队合作,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原位结构生物学,提出了一种基于弱监督深度学习的快速准确颗粒挑选方法DeepETPicker,相关研究以DeepETPicker: Fast ...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随着细胞生理状态的变化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原位结构生物学是在接近自然生理状态下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的科学,而原位冷冻电镜技术(cryo-electron tomography, Cryo-ET)以其高分辨率和在接近生理条件下观察样品的特点,成为原位结构生物学研究中的...
    2024-03-12
  • 王艳丽研究组揭示一种双功能anti-CRISPR蛋白的作用机理
    2024年2月28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艳丽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An anti-CRISPR that represses its own transcription while blocking Cas9-target DNA binding"的研究论文,揭示了葡萄球菌属前噬菌体来源的anti-CRISPR蛋白AcrIIA15的双功... 针对来自于宿主CRISPR-Cas系统的高效攻击,噬菌体进化出了不同的抵抗策略,包括靶向序列的突变、DNA修饰以及编码anti-CRISPR (Acr)蛋白等。其中,anti-CRISPR蛋白是一类抑制CRISPR-Cas系统活性的小蛋白。自2013年首次发现至今,已经有超过一百种抑制不同类型CRISPR-Cas系统的Ac...
    2024-03-06
  • 纳米酶模拟中性粒细胞多酶级联催化治疗肿瘤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4年2月22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院士/范克龙研究员团队的最新研究进展(示意图)。研究人员模拟中性粒细胞酶促级联杀伤肿瘤的原理,发展了一种同时具有类SOD和类MPO活性的纳米酶。 纳米酶是一类新型催化剂,能够在生理或低温/高温条件下催化酶的底物,作为天然酶的替代品服务于人类健康。鉴于纳米酶的独特性,及其比天然酶稳定、可控、多功能且更容易大规模生产的特点,如今纳米酶已发展成为新兴交叉学科,其应用研究也从体外诊断发展到体内催化治疗。在肿瘤...
    2024-03-01
  • “女娲”基因组第五篇| 徐涛/何顺民团队揭示中国人群基因组非编码调控元件的适应性选择
    近日,"女娲"基因组团队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杂志上进一步推出题为"Adaptive Selection of Cis-regulatory Elements in the Han Chinese"的研究论文,重点阐释了适应性选择下非编码调控元件对表型演化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汉族人群常染色体基因组区域大约12%... 适应性选择是影响人类表型发展和分化以及种族人群之间疾病易感性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基因组中非编码元件占据超过98%的区域,和蛋白编码元件一样,非编码元件在表型塑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人类基因组范围的非编码调控元件如增强子、启动子得到了系统的鉴定与注释,然...
    2024-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