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10日,浙江大学胡海岚教授做客生物物理所IBP Seminar,作题为" Decoding the Neural Mechanisms of Depression: Insights Through Ketamine's Pharmacological Lens "的学术报告,会议由张宏院士主持。
胡海岚教授2015年加入浙江大学,专注于脑的高级功能及相关疾病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从分子、细胞和系统等多层面对抑郁症的成因提出了新的阐释,为研发更好、更安全的抗抑郁药物提供了新思路。目前胡海岚教授实验室致力于研究社会行为和情绪的神经编码和调控机制,特别是抑郁症的基础及转化研究。
本次报告中,胡海岚教授分享了她在抑郁症的神经环路及分子机理领域中的研究历程和最新成果。抑郁症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神经疾病,由于传统正向遗传方法的局限性,长期以来一直无法理解其机制。胡海岚教授团队根据星型胶质细胞核神经元胞体相互作用的线索,探索了导致外侧缰核(LHb)神经元超极化和簇状放电活动增加的分子机制,揭示了另外一个快速抗抑郁靶点--胶质细胞中的钾离子通道Kir4.1,其对引发神经元的簇状放电至关重要。此外,胡海岚教授还介绍了氯胺酮长效抗抑郁的机制。氯胺酮通过"滞留"于大脑中的反奖赏中心外侧缰核神经元上的谷氨酸受体(NMDAR),免于被快速代谢,从而持续阻断外侧缰核神经元的簇状放电,实现长效抗抑郁作用。这项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氯胺酮抗抑郁作用的脑机制,还为优化氯胺酮的临床用药策略和新型抗抑郁药物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最后,胡海岚教授分享了相关研究成果在抗抑郁治疗临床实验上的成效,以及神经元-胶质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信号反馈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报告结束后,胡海岚教授对与会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解答。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胡海岚教授作报告
合影留念
报告现场
(供稿:供稿:张宏研究组;核稿:科技处)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