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 Rapoport教授做客生物物理所“贝时璋讲座”

发布时间:2024-11-15

  2024年11月11日,哈佛医学院的Tom Rapoport教授受邀做客生物物理所"贝时璋讲座",并作题为"Proteins shaping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and derived vesicles"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胡俊杰研究员主持。

  Tom Rapoport教授于1975年获得柏林洪堡大学博士学位,现为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哈佛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教授。Tom Rapoport团队的工作一方面聚焦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新合成蛋白质运输的分子机制,另一方面,借助于酵母细胞和哺乳动物细胞工具,致力于探究内质网相关蛋白转运和降解的背后机制,以及决定内质网形态的关键因子。与此同时,团队还关注蛋白质进入膜结合细胞器(例如过氧化物酶体)的分子机制。

  在本次报告中,Tom Rapoport教授介绍了其实验室在管状内质网塑形蛋白REEP功能研究中取得的一系列成果。首先,实验室研究发现了哺乳动物细胞REEP家族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意外发现REEP1-4亚家族蛋白定位于一种新型的囊泡结构。进一步实验结果表明REEP1-4亚家族蛋白的C端双亲性螺旋结构决定其特有的囊泡定位以及诱导膜曲度产生的能力,并且这一过程受到ATL1蛋白的抑制。与此同时,他们也比较了REEP5蛋白的N端结构域决定其定位在内质网上而非囊泡结构上。最后进一步提出,REEP1蛋白通过从内质网出芽形成这一新型结构,然后通过ATL蛋白介导的膜融合过程而非传统的COPII膜泡运输过程再次循环回到内质网上。然而,该新型囊泡结构具体的生理功能尚不清楚。

  紧接着,Tom Rapoport教授介绍了REEP1家族蛋白Rop1是一个参与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巨自噬的新型因子。研究发现在缺乏Rop1的细胞中,自噬体的形成受到阻碍,因此这些细胞在包括非选择性自噬、内质网自噬(ER-phagy)、线粒体自噬(mito-phagy)和过氧化物酶体自噬(pexo-phagy)等所有巨自噬相关途径中均存在缺陷。进一步发现Rop1蛋白在其C端所含有的双亲性螺旋,这一结构对于在体外实验中诱导管状结构形成,在体内对于自噬体的形成至关重要。并且,结合光镜和电镜成像结果,进一步确认了Rop1蛋白定位于扩展的吞噬泡边缘。此外,验证了哺乳动物的REEP1蛋白同样定位于吞噬泡的边缘并稳定其高膜曲度。总之,以上发现为研究REEP家族蛋白的功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报告结束后,Tom Rapoport教授耐心回答了参会人员提出的问题。与会师生表示,参加本次学术交流活动收获颇丰,为开展今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发。

Tom Rapoport教授作报告

胡俊杰研究员主持报告

报告现场

(供稿:胡俊杰研究组;核稿:科技处)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