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17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胡家志教授做客研究所IBP Seminar,作了题为"基因组动态与细胞功能"的报告,会议由王艳丽研究员主持。
胡家志教授在哈佛大学完成博士后训练,后于2016年加入北京大学任职研究员。其实验室以免疫细胞中DNA代谢的三个核心事件为研究对象,开发了多个高通量测序技术并整合多维度的其它研究方法,在基因组动态与免疫细胞功能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发现。在Science、Cell和Nature Genetics等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并荣获诸多奖项。
本次报告中,胡家志教授首先从中心法则讲起,引出其关注的DNA动态调控中的三个核心事件,包括DNA复制、修复和重排。前半部分,胡教授介绍了自己课题组在修复和重排两方面的进展。细胞基因组具有高度动态性,每个细胞周期中会产生大量的双链DNA断裂。借助体内多样的修复机制,细胞可以对双链断裂完成修复,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胡教授课题组开发出了PEM-seq技术,借助高通量测序,能够高灵敏度的检测DNA修复过程中的产物。发现除了短的插入或删除外,还会有大片段删除或染色体异位等对细胞有害的产物。利用PEM-seq技术,能够对基因编辑工具的活性和特异性进行评价。例如,借助该技术,其课题组开发出了能够显著降低有害产物的Cas9TX新型基因编辑工具。值得一提的是,基因编辑中的双链断裂并不都是有害的,有的是细胞发育必需的,例如免疫细胞中的V(D)J重排。
接下来,胡教授着重介绍其课题组近年来在DNA复制方面的进展,发现黏连蛋白Cohesin可以调控DNA复制时序,抑制DNA损伤。实验室还开发了Repli-HiC技术检测DNA复制叉附近的染色质相互作用。在人类和小鼠细胞的DNA复制过程中,观察到了垂直互作矩阵对角线的染色质互作信号,形似喷泉,故将其命名为染色质喷泉,并在基因组范围内鉴定出了数千个喷泉位点。喷泉结构的发现为阐明复制叉全新的互作方式提供了证据,并揭示了复制叉互作如何引导复制的延伸和终止。
胡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生动有趣,让大家体会到了:新技术的开发往往会催生新的科学发现。会后老师和同学们踊跃提问和交流,胡老师都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报告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报告现场
(供稿:王艳丽研究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