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候“舒克“攻坚癌症的人——《北京晚报》专访我所王盛典研究员

发布时间:2011-12-30

  (北京晚报记者孙毅) 癌症,医学术语称恶性肿瘤。这种疾病在3500年前的殷周时代就被记录在甲骨上。3500年后,癌症依然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恶疾,已成为人类第一死因。在中国,每年约有180万人死于癌症。

  王盛典,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主要研究方向就是癌症防治。

  上周,在王盛典的实验室里,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癌症其实并不可怕,我们现在对一些癌症的治疗手段已经很成熟。但是,治疗后的复发率却依然较高,这直接危害患者健康。我的研究是从免疫学方向入手,目的是让患者在接受癌症治疗时,免疫力不受损害。在接受癌症治疗后,降低复发概率,逐渐远离癌症痛苦。”

  科学家

  他不开车,也没买车,

  因为家和研究所就是

  他经常待着的地方

  在鸟巢以东,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坐落在大屯路15号这个大院。王盛典的办公室就在主楼内,不大,陈设也极简单,时不时地会有一些刺鼻的气味从实验室飘出来。

  像很多科学家一样,王盛典身材消瘦,说话声音不高,长期在实验室内工作,户外活动不太多,而且要时常穿着“白大褂”,所以映衬得肤色很白。46岁的他依然保留着校园气息,待人斯文有礼,风格简单而干练,回答问题思路清晰,一点儿不啰嗦。

  不过,当记者跟他交流起学习经历才知道,这位如今知名的医学家,当年差点成了物理学家。

  王盛典出生在河南洛阳嵩县,那里几乎全是山地,全县范围内深山区占95%,浅山丘陵区占4.5%,平川区仅占0.5%,素有“九山半岭半分川”之称。王盛典就成长在嵩县的一个普通山村,在进大学之前,他对医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自己生病、看病时的一点印象上。与医学惟一的联系,是有一位当大夫的亲戚。

  “我起初是对电子方面感兴趣,喜欢摆弄点收音机什么的。”王盛典说,自己在高考前,完全没有想过要学医。在父母的建议下,他在高考填志愿时才填了一个医学专业,其余志愿方向全部是电子类。但是,无巧不成书,1983年高考结束,他偏偏就被录取到当时的河南医科大学。

  在河南医科大学拿到免疫学硕士后,王盛典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拿到免疫学博士学位,之后他赴美国进修。2005年,王盛典回到国内,开始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

  虽然学了医,但王盛典并没有像父母想象的那样成为一位坐堂问诊的大夫。“我上学的时候,也在医院实习过,了解了医生的工作状态。我发现,现在的大医院分工非常细,一名大夫,每天接待的基本都是同一个类型的病患,做类似的治疗。我觉得这样的工作并不适合我,所以一直深造,最后进了研究机构。我觉得现在的工作更有创造性,每天都要面对新的课题。”

  现在的王盛典,除了出差,在北京的生活就是两点一线,一条班车线路,将位于中关村附近的家和大屯路的研究所联系在一起。他不开车,也没买车,因为家和研究所就是他最经常待着的地方。

  每天早8点到晚8点,王盛典都会在研究所内做实验,或者阅读科学期刊。他说,做科研的一定是要耐得住寂寞,“一定要有兴趣,如果没兴趣,会感觉很累很苦。如果有兴趣,那肯定不一样了。”

  每周,王盛典会去一到两次健身房,和研究所的同事们打一到两次羽毛球。他消瘦,但不瘦弱。或许是长期研究免疫学的缘故,他很注重通过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

  “其实在癌症研究中,我们也要遵循一个辩证法,就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机体免疫力就是内因,机体免疫力强,患病的概率自然就会低。”

  实验鼠

  每年“消耗”小鼠几千只,

  它们有一些拗口的名字,

  听上去像某种实验试剂

  在生物物理研究所里,王盛典率领的研究团队拥有数间实验室。

  这里有一些是普通人家里都有的设备,比如说冰箱,但是比家用冰箱专业得多,温度控制在零下80摄氏度。有的甚至要利用液氮使温度达到零下200摄氏度,它们专门用来保存实验用品,“但是手伸进去,肯定就冻掉了,一定要小心”。也有各式记者叫不上名字的科研仪器,发挥各自功用。

  不过,王盛典每天的实验都会与一种人人熟悉的小动物打交道,各种小老鼠——不仅仅是小白鼠。

  “其实不光是我们做肿瘤研究的,其他很多实验都需要用到小鼠。因为我们不可能在人身上做实验,而小鼠,能为我们提供参考数据。”

  王盛典说,生物物理研究所有专门的动物房,饲养着专门用来实验的动物,有小鼠、大鼠、豚鼠甚至猴子,但用小鼠用得最多。

  “一是小鼠繁殖快,相对价格便宜。二来,这些小鼠全部是孪生兄妹,这样可以克服个体间的差异,让实验更具科学性。”

  王盛典透露,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小鼠都属于“克隆”出来的,只不过这种“克隆”,是通过小鼠兄妹间不断地交配、再交配,达到“克隆”效果。这样一来,全世界某一品系的小鼠,其实都是孪生兄妹。

  王盛典实验用的这些小鼠都有自己的名字,但这些名字不像“舒克和贝塔”那样浅显易懂。乍一看,都是些拗口的代号,完全不像是小鼠的名字,更像某种实验试剂。

  比如C57BL/C,一种黑色小鼠;BaCb/C,一种白色小鼠。这两种是实验室最常用的小鼠。

  虽说小鼠繁殖快,相对便宜,但一般实验用8到12周大的小鼠,价格20元一只,贵的达到80元一只。小鼠虽然食量不大,饲养要求却较严格、成本不低,每天每只需要5毛钱的饲料。王盛典所在的研究团队,每年“消耗”的小鼠达到数千只。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小鼠们有时候脾气也不小,除了可能咬伤科研人员,还会“逃跑”,这时候,科学家们就要满屋子去寻找追捕这些比鼠标还要小很多的小鼠。

  在实验过程中,小鼠一般首先会被“移植”入恶性肿瘤,之后用“细胞因子”对其产生影响,然后观察变化。

  做这些实验,难免会遇到杀死小鼠的步骤。王盛典说,进入实验室这个环境后,就不会对这个步骤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就像医生动手术,在实验室里不会有什么异样,但在大街上随便划人一刀,那就不一样了。”

  实验室里也有女科学家,刘明月就是其中之一,她对小鼠也没有什么心理障碍,非常熟练地“对付”小鼠。她将一个乳腺癌肿瘤种在了小鼠的背上,然后解剖,分离出小鼠的脾脏,因为脾脏属于淋巴器官,免疫细胞较多,可以观察其变化。

  刘明月的小鼠在被移植入癌症细胞后,又被注入“细胞因子”。王盛典介绍,这里的“细胞因子”就是未来的“药”,一旦实验成功就可能变成治病救人的良药。

  癌细胞

  大部分人的体内

  其实都有癌细胞,

  但至死不会发病

  王盛典的工作地点除了实验室就是办公室的电脑桌前。由于国内同领域研究的水平相距国外还有很远,所以他需要阅读大量国外的医学期刊,“以前是去图书馆找,现在直接在网上,方便多了。”

  王盛典的研究方向,一直是希望将免疫学带入到癌症治疗中,而免疫学人才正是目前国内相对缺乏的。“学免疫学,需要的相关知识更庞杂,而且,学经典免疫学,想发出好的研究文章也不是很容易。前些年,国内大学的生命科学院都不开免疫课,现在也只是选修课,所以后备人才供应不上是很大的问题。”

  虽然不是一门“显学”,但王盛典依然觉得从免疫学的角度考虑癌症治疗,前景光明。“现在,其实‘治’癌症也不是什么难题。用放化疗的手段能杀死癌细胞。但是复发的概率却很高,因为治疗时没有考虑机体的损失,免疫力的损失。免疫力损失之后,虽然原来的癌细胞杀死了,其他的癌细胞又有可能长出来。大部分人体内其实都有癌细胞,但有很多人到死癌细胞也没有发病,这就是机体的免疫力将癌细胞控制住了。所以,我们在放化疗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一定要考虑机体免疫力。免疫力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肿瘤治疗要遵循这个辩证法。”

  王盛典的科研团队,就尝试在放化疗的同时,通过其他手段控制机体免疫力,达到更好的癌症治疗效果。推而广之,他认为,其实很多内科的大病,除了癌症,比如肝炎、艾滋病、糖尿病、类风湿,都是免疫系统出了问题。

  而对普通人来说,机体健康,免疫力就好,这些疾病自然会远离我们。所以加强锻炼、合理饮食、保证睡眠,这些才是最基础,也是普通人最该注意的。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是国家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所。其前身是1957年建立的北京实验生物学研究所。该所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创新队伍。现有科技人员316人,其中进入知识创新工程196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5人、研究员68人、副研究员32人。该所是国家首批批准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博士后流动站建站单位和自行增列博士生导师单位。设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两个学科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现有在学博士研究生(含硕博连读研究生)406人,在站博士后14人,访问学者110人。

 

(摄影:北京晚报记者李刚)

 

  北京晚报链接:http://bjwb.bjd.com.cn/html/2011-12/27/node_14.htm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