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培养 >> 科教融合 >> 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

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培养方案

(2023级)

一、本科教育的定位

利用中国科学院雄厚的科研力量,通过科教融合,提供独具特色的优质本科教育,探索科教融合培养未来科技骨干和科技领军人才的新模式。

二、培养目标

培养未来的科技骨干和领军人才,使他们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高远的国际视野、丰富的人文情怀,追求科学梦想、献身科学事业、立志报效国家,有创新创业潜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将在情怀与品质、能力与思维、知识与兴趣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1)情怀与品质:爱国情怀,为民族复兴奉献的情怀,无畏追求真理的情怀,悲天悯人的情怀;独立、自信、坦率、诚实、多思、善辨、包容的品质。

(2)能力与思维:自学能力,对所学、所思内容作逻辑构建的能力,把一本书“看厚”和“看薄”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沟通能力、动手能力等;科学研究中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方式,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3)知识与兴趣: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方向知识;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对智与识的兴趣等。

三、培养方式

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学制为四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三段式”的培养方式。本科生在校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为六年,时间自学生入校之日起计算。

第一阶段为公共基础课学习,重点学习通识课程,以及数学、物理和语言类等基础性课程。同时,在这一阶段集中为学生安排两类讲座,一类是科学前沿讲座,一类是艺术人文讲座。科学前沿讲座请各专业高水平的专家学者来讲授,让学生了解各专业及其前沿进展。艺术人文类的讲座,主题包括艺术、文学、历史和哲学等,以提升和充实学生的情怀与气质。

约一年半的公共基础课学习结束后,学生可根据兴趣和学业表现,在导师指导下重新选择专业。

第二阶段为一年半左右的专业课学习,重点学习本专业中的基础性课程和交叉学科课程。专业基础课设置强调基础性,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知识体系和框架,要覆盖面广,不求专深。这个阶段结束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进一步深入的专业方向。

科研实践的时间根据学科实际,一般安排在二、三年级,以使学生受到初步的科研训练。

社会实践一般安排在一、二年级的寒暑假,可以分几次完成。

第三阶段为第四学年的专业学习和毕业论文。在确定专业方向和指导老师后,学生首先到国外大学或研究所学习研修一个学期,然后回到国科大学习并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未选择出国学习的学生则在国内学习专业课程并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国外学习也可以安排在三年级。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攻读次修/辅修学位专业。

四、课程体系及学分要求

1. 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由数学类、物理类、思政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写作类、军体类、讲座类、心理类和公共选修类课程构成。目前共开设150余门课,其中必修课37门,选修课121门。

(1)公共必修课程列表(共77~89学分)


注:

1. 必修课开课学期采用“学年+学期”格式,如“1秋”表示“第一学年秋季学期”。

2. *“军事技能”具体时间安排以所在年级军训通知为准。

3. **大学英语课程具体修读要求见《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生公共外语课程修读说明》。对于英语基础类公共必修课所修学分因免修而不足8学分的学生,须通过修读其他课程(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其他专业的专业课,体育类选修课除外)补齐学分。

“***”课程对应各专业要求:

***物理类课程要求:物理类公共必修课共计6门,均须修读。除“基础物理实验”2学分外,其余5门课程的学分修读要求由各院系教学委员会确定。

(2)公共选修课课程列表(至少修读14学分)

要求外语提高类课程修读不少于2学分,人文社科类修读8学分,艺术类修读1学分,创新创业类修读1学分,科学素养类修读2学分。

注:1.“春/秋”指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开设,“春”指春季学期开设,“秋”指秋季学期开设。开课学期可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以每学期开课课表为准。部分科学素养类课程开课学期采用“学年+学期”格式,学生须在对应学期修读,不可提前修读。

2. 对于科学素养类课程,学生须修读列表中非本人主修专业院系开设的课程方可认定学分。修读本院系开设的课程,不计入该类课程修读学分。同一门课程(含课程内容相近或相同)只能计算一次学分,不能同时计入主修专业和次修专业/辅修学位专业。

2. 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必修课(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一般共计40学分左右。各专业具体课程设置及要求详见各专业培养方案。

3. 科研实践与毕业论文

科研实践一般在四年级前完成,至少8学分。毕业论文在四年级完成,12学分。

五、实践环节与要求

学生在读期间必须完成实习实践与毕业论文等不少于26学分的实践环节,其中军事技能2学分,社会实践4学分,科研实践不少于8学分,毕业论文12学分。

军事技能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教体艺〔2019〕1号)执行,旨在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

社会实践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本科生在读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累计不少于4周,一般在一、二年级的寒暑假完成,可以分几次完成。

科研实践是我校本科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科学研究和管理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劳动精神的有效途径。学生一般要在四年级前完成至少8学分的科研实践,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确定科研实践的形式与时间安排。

四年级的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较深入的课题研究,完成毕业论文,获得12学分。

六、港澳台学生课程修读要求

1. 港澳台本科生可以不选修思政课、军事技能及军事理论,相应课程可以其他国情类课程(见下表)学分替代,修读要求不得低于18学分。计入思政课、军事技能及军事理论课程学分的其他国情类课程,不得同时计入人文社科类和艺术类选修课学分。

注:以上课程为计划开课课程,实际开课会有适当调整。

2. 其他学分要求均与同专业的内地(祖国大陆)本科生一致。

说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对课程体系、学分要求和教学计划做一定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