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福愉 2008年5月
生物物理所建所已经50周年了。她从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的一个“小字辈”经过逐步发展、崛起,当今已成为一个国内颇有影响、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的研究单位。50年以来的风风雨雨有不少经验值得总结。回顾过去将为我所今后的发展提供更扎实的基础。
这里我将侧重谈谈从建所到“文化大革命”之前这一阶段的几点体会:
1、多学科交叉的指导思想十分明确
贝老回国后通过多年工作的实践,尤其是主持实验生物所工作及协助院领导完成对生物学部各研究所进行调整的任务,深感要贯彻并有力推动多学科交叉发展生物学必须成立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型研究单位。为此,他向院领导提出了建议,一个新型的生物物理所就此诞生。当时全所下设放射生物学、宇宙生物学、生物物理化学等几个研究室和一个理论生物研究组,无论从名称,还是研究内容都体现多学科交叉的特色。
2、组建一支进行交叉科学研究的多“兵种”队伍
为了适应交叉科学研究的需要,生物物理所吸收了大批的年轻科技人员,如果以他们在校学习的专业来统计竟有100个左右之多。通过实际锻炼从中成长起来的一支骨干队伍是后来生物物理所崛起的基础。他们不仅在完成一系列任务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其中不少人直到现在仍然还在对生物物理所的发展发挥着很好的作用。
3、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国家重大任务的关系
生物物理所建所初期不仅从事基础研究(如:核酸的功能研究、酶学研究、量子生物学研究、信息论研究、生物控制论研究等),而且还积极承担下达的很多国家任务(如:核爆炸后放射性污染的测试与评估、急性放射损伤的远后效应、低本底放射性的测量技术、第一枚生物火箭的发射与回收、地震预报的研究等等)。由于大多数任务具有保密性,生物物理所在此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不多,但通过很好地完成上述的下达任务,为国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4、精心组织,积极协调
目标明确了,又拥有“兵种”众多的队伍,但要有效地贯彻多学科交叉进行研究,必须将他们组织起来,既发挥各自的特长,又取长补短相互协调来共同完成任务。作为一所之长,贝老以其雄厚的数、理、化、生物学基础和非凡的人格魅力,根据任务需要将全所力量组织起来,有效地开展多学科交叉进行科学实验。他亲自参加文献调研与各种形式的筹划与讨论,与大家一起制定策略,克服种种困难,使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这个成立不久的“小字辈”在比较艰难的生活与工作条件下,生气勃勃,成果累累,为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与建所初期相比较,当今各种情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但上述几点对我所今后的健康发展还是会有重要的借鉴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