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以上的人都会记得,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看电影时,在放映正片之前会有一些新闻和科普短片。当时看电影是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所以我看过许多科普短片,懵懂孩童是记不起那些具体内容了,但有几个画面在我脑海里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矍铄的老人,一台显微镜,以及显微镜下的细胞,还有一个名词:细胞重建。 九十年代,我有幸参观了贝时璋先生的实验室,和贝老的一位学生聊起这部科普片,他肯定那位科学家就是贝老。我很惊奇,难道是他把我引入科学殿堂?转眼间,我在贝老创建的生物物理所学习工作了十余年,在经历了国家和科学院科技政策和体制的改革后,由衷地敬佩贝老的高瞻远瞩,不愧为一代宗师,具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巨匠。 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学科越分越细,研究越是深入,专业性就越强,一个人穷其一生也许都不能解决某一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问题。当代科技发展的前沿、热点问题,很多属于交叉科学,因此一个重大科技问题的解决,绝不是一两个科学家就能办到的,需要各个学科的科学家紧密合作、协同攻关。一个杰出科学家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必须有知识结构合理的合作队伍和合作伙伴。贝老在建所伊始,就强调大科学的观点,不拘一格,吸纳人才。使得生物物理所各类专业人才具备,学科交叉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生物物理学科领域的发展,确立了我所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迎来了生物物理所的辉煌开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比以往任何时候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都大。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经费许多是纳税人的钱,所以科研的目的不应当再是仅仅满足个人的好奇心,特别是在还不富裕的我国。科技工作者只有将自己的工作和国家科技发展目标、国家重大需求、社会和经济发展相结合,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得到国家大力支持,才能促进研究工作和研究队伍的发展。在生物物理所45年发展的历程中,在最辉煌的历史时期,总可以看到生物物理所在国家重大任务中活跃的身影:国家核发展计划、航天计划,奠定了我国放射生物学、空间生物学、核辐射检测技术的基础。回顾这一段令生物物理所人自豪的历史,我们不能不敬佩贝老作为一位大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生命科学是一门研究生命活动规律及其物质基础的学科,目前是科学界最活跃、发展最快的科学,而且是一门实验科学。在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的历史进程中,往往由于某些新仪器或新技术的出现而揭开了生物学上的新篇章。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质谱技术、CT断层扫描仪、X射线物质结构分析仪、光学相衬显微术、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等等仪器技术的发明都大大增进了人们对于物理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了解,推动了生命科学和物理科学的发展。据统计,在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奖中大约有四分之一是属于测试方法和仪器创新的。测试方法和仪器的发展,使今天的科学家不仅可以在纳米尺度观察生物分子,也可以在飞秒尺度研究生物分子的反应动力学过程。可以说,仪器技术之于生命科学研究,犹如眼睛之于人同样重要。正如一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所强调,从事基础研究, 要动手改造仪器, 否则难以得到世界水平的成就。早在58年建所时,贝老就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鼓励技术研究人员结合生物学深入研究的需要,进行仪器技术研制和创新,指出“生物物理学的发展要有相应的技术发展来配合,对于生物物理仪器不但要仿制、改进,还要不断有新的创造”,“缺乏现代的实验手段和实验装备,即使有好的想法,工作质量和研究速度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在贝老的领导下,我所在科学仪器研制方面取得了瞩目成就,有的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诚然,我所仪器技术队伍的建立,有其历史背景,但贝老对仪器技术队伍的重要性,却是有相当远见和真知卓识。改革开放后,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大量涌入,极大地开阔了科研人员的眼界,但在社会上一度形成了“造船不如买船”的错误认识,有些单位竟放弃了科学仪器技术的研制工作,从而给科技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带来了不利影响,我所的研究队伍也受到很大的冲击。所幸的是这种状况引起了学术界、社会和国家的重视,逐步认识到:世界正在从工业化时代进入信息化时代,而仪器是信息的源头技术;仪器及检测技术已成为促进当代生产的主流环节,仪器整体发展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科学仪器的发展和创新也应看作是我国科学发展的支柱。能不能创造高水平的新式科学仪器和设备,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发展科学仪器设备应当视为国家战略。 现在,科学院和我所已进入知识创新的新阶段,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既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研究的主体内容之一和创新成就的重要体现形式。加强创新科学仪器和重大关键设备的研制和开发写进了院知识创新工程规划。新的所领导班子既重视基础研究也重视仪器技术研究的科学理念、办所方针,获得了广泛认同,这是令人鼓舞的。在一个基础科学研究所,作为一名仪器技术研究人员,对这些变化感到振奋。我没法选择出生年月,但我相信,我决不会错过下一个辉煌时期。 这是我从银幕上认识的那位老人所期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