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所庆专辑 > 45周年所庆 > 庆典系列出版物 > 《贝时璋与生物物理学》纪念文集

高瞻远瞩,努力推动新兴边缘学科的发展
王大成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贝时璋教授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对自己从事的研究锲而不舍,钻之有深,而且是科学研究出色的组织者和领导人,对有关学科领域的发展能登高望远、视野开阔。他站在生物学发展前沿,大力倡导数理化和技术科学与生物学研究的交叉、渗透、融合,奋力推进一些新兴边缘学科领域的发展,构成其科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在长期主持研究所的工作中,他殚精竭虑,不懈地促进科学研究与国家需求相结合。我国生物物理学的开拓与发展,生物物理研究所逐渐形成的学科特色和研究格局,都直接或间接与此相关。我仅就与贝老的有限接触中,略述一些有这方面的切身感受。
1964年国家制订科学发展规划,受国家科委委托,要贝老和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所王应睐教授共同就生物学方面拟定一份建议书,工作主要在北京进行,我受所里指派做些学术秘书性质的工作,有幸聆听他们的讨论、决策,参加建议书初稿的形成。这是我初次与这二位著名科学家直接接触,虽时间不长,却受益匪浅。在这一过程里,他们深入分析了国际生物学领域现状、发展趋势,明确提出了我们应有的对策。在最后形成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把分子生物学作为重点发展学科,同时预言这将辐射和影响到其它层次的生物学研究,指出要在新的基础上重视细胞和整体水平上的研究。在我的记忆里,这是较早在科学发展规划的水平,正式和集中地强调分子生物学在我国生物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在随后得到国家科委的批准,对我国后来的生物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其间,贝老特别强调生物学研究与数理化和技术科学的渗透,主张认真借重这些学科的方法和手段,建立相应的先进实验技术设备,吸引这些学科的优秀人才参加到生物学研究中来,并指出科学的边缘地带常常是新兴学科领域的生长点。谈及这些,贝老每每神情激动,声音也变得更加爽朗,显现出很大的热情。我当时刚走出大学校门不久,能有机会见识到我国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奠基人在有关学科发展上的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留下了深刻印象。
贝老的这些思想和主张不仅表现于文字和语言上,而且实施于研究所的组织和运作中。来所初期,我曾参加过研究所的计划和组织管理,在我接触过的范畴,贝老对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总是倾注极大的热情,从学术上加以指导,从组织上尽力予以支持。宇宙生物学研究的开拓和取得的显著成绩,是其中之一。这一领域在我所的建立和发展,一方面是当时国家宇航计划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学术上是贝老重视特殊环境生物学的反映。他敏锐地指出,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早晚总是要进入宇宙空间的,我们一定要作好科学储备并为之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从科学的角度,了解特殊条件下的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对充分认识生命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在贝老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当时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研究队伍,建立了一些地面模拟设备,开展了一系列与微重力、密闭环境有关的研究。贝老经常听取汇报,作出具体的学术指导,审定重大的研究计划。1964年,利用原上海机电设计院研制的T-7A(S1)火箭,由我所主持发射了我国第一支生物火箭,载有大、小白鼠各4只和果蝇、须霉等多种生物样品。1966年,又发射了两枚改进的生物试验火箭,载有两只小狗。由此获得了一系列宝贵资料。这是我国最早的航天生物学、医学试验,为我国的宇航生物医学历史书写了第一页。这些都是与贝老的直接关怀和支持分不开的。尽管由于各种原因,这个方面的研究未能在生物物理所持续下去。但它的开创性作用和基础性意义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磨灭的。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是典型的物理学方法,它用于研究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所发挥了巨大作用,促成了结构生物学时代的降临,并在后基因组时代的生物学研究新前沿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际上方法和技术的难关刚有突破,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在贝老直接的关怀下,抓住苗头在我所建立了一个研究小组,选派人出去学习。由于X射线单晶体结构分析对技术和设备有很高要求,实在说来,我们在当时要开展起这方面的研究是十分困难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贝老下决心布上这个研究点,同时还组织了一个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的小组研制衍射设备,以图解决技术上的困难,这显然是有深远眼光的举措。事实上,很快就显现了其重要作用。60年代中后期,由于客观条件的推动,我所以这一研究组为主要基础,参加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单位的合作研究,测定我国第一个蛋白质三维结构—三方二锌猪胰岛素晶体结构。这一研究在70年代初获得成功,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基础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国家出版以此为主题的邮票作为第四个五年计划科研成果的代表;著名晶体学权威、诺贝尔奖获得者Dr. 
          霍奇金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专文评论,在国际会议上就此做专题报告,给予高度评价。生物物理所的有关研究人员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骨干力量的作用,没有早年的科学布局和储备,这是无法做到的。在解决后来遇到的这一研究领域是否放在生物物理所的体制问题上,也得到贝老的明确支持。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使这方面研究成为我所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并取得突出的研究成绩,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次,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多次。由此推动我所成为国内重要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基地,对我国后来的结构生物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我从60年代中后期参加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至今,亲身经历上述发展过程,不能不又一次十分感佩贝老在推动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发展上的高瞻远瞩。
我在研究所计划和组织管理工作中得到的另一个强烈印象,是贝老在重视基础研究和新兴边缘学科发展的同时,十分强调研究工作要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不忘国家目标,努力进入国家建设的主战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当时生物物理的研究课题有大半是来自生产和国防建设第一线的国家任务,成为科学院生物学口少数归由新技术局(负责全院国家任务管理)管理的研究所。对于各种渠道来的研究任务,贝老殚精竭虑,亲自参与课题落实、队伍配置、学术指导,还经常听取进展中问题和成绩的汇报,表现出与关心新兴学科发展同样的极大热情。我所早期的两大研究领域放射生物学和宇宙生物学的开拓和发展,就是与我国的原子核事业和探空事业的发展相伴而行的。宇宙生物学我们前面已经谈到,在放射生物学方面,我们对于全国放射性本底的调查与监测、小剂量慢性辐射的远后期生物效应、一系列辐射剂量测试技术和测试仪器等,都有突出的成绩和贡献,在辐射剂量测试装置方面长期占有国内先进地位,承担着一些重要的国家任务。与这一思想有关,贝老曾经积极倡导仿生学和生物控制论的研究,对我所相当范围内的研究领域和研究人员产生显著的影响。由于与经济和国防建设的需求密切相关,研究所在人力、经费、实验设备等方面都获得了国家的较大支持,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口最大的研究所之一。这为我所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也很值得我们的当前改革加以借鉴。
贝老对于发展边缘性新兴学科表现出的热情,对于将研究工作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密切联系的不懈努力,一方面反映了老一辈爱国知识分子以发展科学事业为国为民的拳拳之心;同时,也充分显现出在生物科学发展潮流中,贝老对正确方向的把握和对我们自身发展的长远思虑。现代生物学有两个重要的整体性特点,一是以描述为主的学科逐渐变为定量学科,从而越来越深刻地揭示各种生命活动的规律和生命现象的本质,使得生物学知识更易于为人类社会(包括其它学科)操作和应用;另一特点是,在生物学与其它学科和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上,从主要是吸收和受益于它们的营养逐渐变为主要是能动地作用和施益于它们。人们预言21世纪很可能是生物学发挥主导作用的时代,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这两个特点的进一步发展密切相关的。贝老十分重视并竭力推动在生物学研究中引进数理化和技术学科的知识、人才、实验手段,是实现生物学定量化过程所必不可少的。贝老积极倡导和实践将生物学研究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尽可能联系起来,正是生物学要更多更好地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所需求的。
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的首届毕业学生,对贝老重视新型人才的培养,扶持和关怀青年人的成长,也是感受深切。贝老是首任系主任,对学生的培养方向、课程设置乃至教学大纲,都直接参与制订和实施,还亲自给我们授课。他要求我们要有广博的学科知识,不仅要掌握现代生物学知识,还需具有丰厚的数理化基础和一定的技术训练。我们在入学的前二年,数学、物理、化学都是跟着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一起上课,还要加上电工、电子学;生物学课程从分子、细胞、组织开到生理、生化,从动物到植物,真有些应接不暇。但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确实感到受益匪浅,能较好地适应边缘性学科的多门类知识要求。我自已在学校毕业后工作岗位换过二三次,性质和所要求的知识范畴都有显著差异,但却能较快适应并有所成效,相当程度就得益于大学这几年的广泛的学科知识培训。在中国科大创办生物物理系,培养具有现代科学素质和创造潜能的优秀人才,以适应我国生物物理学这样边缘性新兴学科发展的需要,是贝老的又一有识之举和重要贡献。
由于工作关系,一段时间我常有些文字材料送给贝老审阅。对所有这些材料,他从总体结构、用词造句、错别字句到标点符号,都一一加以批改,有时密密麻麻写满字里行间,其一丝不苟令人赞叹。我曾经根据他的思想和观点,整理过一篇关于仿生学的文章,后来一些报刊要拿去发表,他一定要与我共同署名,其谦实之风令人感佩。后来参加胰岛素晶体结构研究并有所成绩,那时与贝老的接触已经很少了,偶有所遇,有时是正式的场合,他对我们取得的研究成果,对我们这些当时还算青年的后起者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欣喜和鼓励之情溢于言表,寄望于斯的真情切意常令人为之动容。从这些小事展现出来的贝老待人宽厚、做事严谨、重视青年的为人风范,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以上是我在与贝时璋先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中一些有所亲身感悟的侧面,从一个小点映照出贝老对发展我国生物物理学事业的远见卓识和为人风范。由于手边缺乏文字材料可资查考,所述大多以记忆为据。笔者不畏偏颇记录于经,谨表对贝时璋先生百岁华诞暨从事科研、教学八十周年的由衷祝贺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