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贺贝老百岁寿辰 开创生物物理学研究新局面 饶子和 杨星科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欣逢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生物学家、中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贝时璋教授百年寿辰,我们谨致以最热忱的祝贺。 贝时璋先生1903年10月10日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1921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同济大学前身)医学预科,先后在德国福莱堡、慕尼黑和土滨根三所大学学习,研究无脊椎动物的个体发育、细胞常数和再生,于1928年3月1日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基于他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的卓越成就,1978年3月土滨根大学再次授予他自然科学博士学位(“金博士”),1988年3月,土滨根大学第三次授予他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928年4月到1929年10月,他在土滨根大学动物系任助教。1929年秋回到祖国。1930年8月,他应邀任浙江大学副教授,筹建生物学系,并确定以实验生物学为发展的主要方向,亲自执教生物系的主要课程。在浙江大学近20年的工作中,培养了大批杰出的实验生物学家和生物学科带头人,其中不少人后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7年秋,中央研究院请他作为代表,去瑞典参加国际细胞学会议。1948年3月他被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49年被推为荷兰国际胚胎学研究所成员。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不久,他被任命为浙江大学理学院院长。同年6月,到北京参加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签名建议成立科学院。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前后半年里,他多次往返于杭州、北京之间,参加讨论生物学研究所的调整问题。1949年他离开浙江大学到上海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所长。1953年3月他参加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前苏联。1954年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学术秘书处,聘任他为学术秘书。同年8月成立实验生物研究所北京工作组,1957年改名为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他任所长。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8年8月,由于他的倡导和建议,中国科学院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正式改名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他任首任所长。同时,中国科技大学设立生物物理系,他出任系主任。1980年春天,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正式成立,“揭开了我国生物物理学发展的新篇章”。德高望重的贝老被一致推选为第一届理事长。1983年至今,他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 贝时璋教授是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早在20世纪40年代,他就预见到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发展必然趋势是各学科的相互渗透、交叉与结合,并在自己的科研与教学活动中予以实践。50年代初期在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发生生理室,他率先招收二位化学专业人员,和他一起开展研究小虾眼柄激素中主要有效成份,探索激素及镉二价离子对靶细胞在分子水平上的作用机理。1958年他就任生物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长和科大生物物理系首任系主任后,特别强调要有物理学和数学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生物学研究。贝时璋自身有较好的数理基础和哲学思维,在生物物理所创建、各学科的布局及建设中倾注了全部心血,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相继成立了放射生物学研究室,宇宙生物学研究室,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室和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室。1959年底贝时璋又提出建立一个直属研究所的理论研究组,以非凡的开创精神,吸收分别为生物、数学和理论物理专业的3名研究人员,和自己一起研究前沿的生物控制论、信息论和量子生物学。1965年建立第五研究室,选定“视觉信息加工”与“神经网络”为主要研究方向,建立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拟手段,并结合军工项目与地震预报任务,开展了仿生学研究。他特别强调生物学研究与数理化和技术科学的渗透,主张应用这些学科先进的方法和手段,推动生物学的发展,并指出科学的边缘地带常常是新兴学科领域的生长点。 1964年在大连召开的第一届全国生物物理学学术会议上,就当时大家极其关心的“生物物理向何处去”问题,贝老作了《生物物理中的若干问题》的大会报告。他以过去化学与生物学的结合取得了很大成就以及物理学对物质世界的高度概括性,说明物理学与生物学的结合必将对自然界有更完整认识,并将为自然科学带来许多新内容。他强调了生物和物理两学科结合与渗透是科学发展的需要,并提出了“研究生命的基本性质是生物物理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生物物理学应该研究生物体内质量、能量与信息,并使之定量化;生物的聚集态;生物的自复制和生物的能量转化等等。同时,1964年国家制订科学发展规划,由贝时璋和王应睐教授共同拟就的生物学建议书中,明确提出分子生物学要作为重点发展学科,要在新的基础上重视细胞和整体水平上的研究。建议书得到国家科委的批准,对我国后来的生物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1980年贝时璋在全国生物物理学会成立大会上作了《对我国生物物理学发展的几点希望》的报告,除了继续指出自然界物质、能量和信息在生命体系中的变化和定量化应该是生物物理学研究的总方向之外,还具体地提出了“生物系统中力的作用”,“生物所利用的基本粒子”,“生物的一些物理性质”,“生物膜与液晶”、“生物水”和“生物的自组织”六大问题,详细阐明了它们的意义。1988年在生物物理所成立三十周年的学术报告会上,贝时璋做了《在生物物理学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的报告,再次谈到生命的本质、生命世界的自组织和生物物理与生物工程学,并努力推进了我国分子酶学、生物大分子空间结构分析、膜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的发展。 贝时璋教授特别重视人才培养。通过几十年呕心沥血的艰苦工作和始终如一的坚定不移的奋斗精神,他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生物物理学研究队伍和突出的科学人才。由他创建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已在分子酶学、晶体结构分析、生物膜、神经生物学等重要领域取得了具有国际水平的丰硕成果,为深化生命科学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贝时璋教授不仅是科学研究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学术研究上也有一系列杰出的贡献。他首创“细胞重建”学说,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了新途径。“细胞重建”是贝时璋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他在1932年发现丰年虫(Chrocephalus nankinensis)中间性(intersex)个体,这是世界上首次报道。他根据染色体和第二性征,将中间性个体分为五种类型,并研究了它们在性转变过程中生殖细胞的变化,提出细胞解体与细胞重建的关系。在70年代以后,他又组织并亲身参与对鸡胚、小鼠骨髓、沙眼衣原体、大豆根瘤菌等在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大量科学试验,进一步证明了细胞重建在自然界内的广泛存在,并揭示了细胞重建物质基础之一的卵黄颗粒中存在着染色质、DNA、组蛋白等重要的生命物质。这一重要发现,为细胞起源和生命进化提供了重要的阐释,已引起国内外同行的重视。此前,他研究了线虫、轮虫的个体发育、细胞常数和再生之间关系,发现这些动物在成长后不能再生,其体细胞数是恒定的。这个发现,多次被他人学术名著引用。从1930年到1946年,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他和他的学生坚持开展实验生物学的研究,如小虾眼柄激素对其色素细胞的影响;摇蚊幼虫变态过程中咽侧体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环节动物的再生,再生与自然分裂的关系,分裂与解体的关系;线虫染色体的结构和行为等。研究工作的主要成果发表在Nature, Proc. Zool. Soc. London, Physiol. Zool., Science Record,《科学》,《中国科学》,《中国实验生物学杂志》外文版,《浙江大学科学报告》等重要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56篇。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细胞重建》论文集第一集(第二集将于近期出版)。科教影片《细胞重建》获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其外语版荣获第23届世界科技电影进步奖和第4届国际医学科学电影节金奖。 贝时璋教授品德高尚,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认真做事,清白做人,追求真理,淡泊名利,爱护人才,甘当人梯,他是一位富有创造性和执著追求的正直科学家,深得广大科技人员的敬重。 今天我们恭贺贝时璋教授百岁华诞,又适逢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成立45周年。当前,中国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列为重点和优先发展领域之一,将在北郊生命科学园组建十个平台,包括蛋白质科学平台、功能基因组平台、神经科学平台和交叉学科平台等。生物物理所面临极大发展机遇。我所现有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和脑与认知研究中心,在国内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我们要抓住机遇,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中心,争取在院支持下建立两个平台。今后还要增加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综合应用现代生命科学和工程技术手段,在系统、网络、时间和空间四维层次上研究生命活动的过程。我们要顺应大科学工程的潮流,强化多学科交叉研究人员的合作,强化团队建设,实现人才的当量凝聚,组织实施重大研究项目,来带动研究所和学科的发展,通过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取得一流的研究成果来提升我所乃至我国整个生物物理学的科技实力。我们要认真学习贝时璋教授对科学事业执著追求、无私奉献、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以创新队伍建设为核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创新和贡献,建设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创新文化体系,营造出有利于出成果、出人才的氛围,使生物物理所再创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