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所庆专辑 > 45周年所庆 > 庆典系列出版物 > 《贝时璋与生物物理学》纪念文集

贝师对我国放射生物学的开创及其贡献

李公岫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从任务与学科关系中,建立一套完整的放射生物学研究

50年代末,生物物理所刚刚建立,贝师除了对全所生物物理学科的发展精心策划外,同时根据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需要,开创了放射生物学的研究,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科研计划。首先建立了原子弹试验落下灰的监测和天然放射性的测量技术。为了保护环境,建立了18个放射性本底调查研究工作站,针对对人类危害大的放射性元素及其生态循环和加速排除的方法进行研究。在外照射方面开展了辐射的原初反应,长期小剂量辐射对生物的危害以及生理、生化效应的探讨,并对放射病的早期诊断、药物防护进行了研究。同时开展了和平利用原子能进行粮食贮藏、保鲜等的研究工作。为了使上述工作更好地开展,建立了辐射剂量学并研制了多种辐射剂量探测仪器和器件,如低水平β放射性测量、流气式计数管、β污水连续报警仪和液体闪烁谱仪等,并建立了钴源、昆明市猴子饲养站,为了放射生物学研究的开展及任务的完成,奠定了基础。

1960年2月7日到11日,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了全国放射生物学工作会议,贝师作为领导小组成员之一,做了有关放射生物学和放射医学的报告,会议还对全国放射生物学和放射医学的研究进行了规划。当时我国放射生物学和放射医学还处在萌芽时期,这个会议对全国放射生物学和放射医学起了积极推动作用。1963年8月28日到9月12日国家科委组织召开了全国放射生物学和放射医学学术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693篇,贝师做了《我国放射生物学、放射医学的现状和展望》的报告。从这次会议收到论文的数量和水平,足以说明上次会议的作用,以及全国有关人士重视的程度,这与贝师的默默奉献是分不开的。

1964年,随着我国国防建设的需要,贝师响应国务院、中央军委对核武器试验“要大力协同,一次试验,全面收效”的指示精神,积极组织了核武器对动物远后期效应的研究工作。同时又对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后,对爆炸现场附近、高本底地区、铀矿区等地放射性本底及影响进行了调研。60年代,在任务与学科的关系上,往往有不同的争议与看法,但是贝师从国家利益出发,即使在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时期,也鼓励青年人继续坚持工作,因而既完成了任务,也带动了放射生物学的学科发展。

为原子能和平利用和两弹服务的放射生物学研究取得的成就

从1958年建所后,我所放射生物学科研工作蓬勃发展,贝师十分重视这一领域,亲自指导和鼓励,因而取得突出成绩。

1. 长期小剂量照射的效应

选用与人类近缘且具有放射敏感的猕猴为材料,进行了长达15年的低剂量率0.8和0.15拉得/天,长期慢性照射试验,这是我国开展最早、时间延续最长的唯一一项研究,积累了大量珍贵的数据。实验证明:长期小剂量照射对生殖腺和遗传性状造成严重损害,在损伤和修复效应上远比同等剂量、一次急性照射严重。这个结果列为我国放射工作者体检的重点观测指标,并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2. 核武器试验对动物远后期效应的研究

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时,我所承担了这项任务,先后百余人参加,奋战了20个春秋,胜利完成任务,荣获中科院1988年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3. 在原子能和平利用方面

贝师曾指出要充分利用我所的辐照设备,把科研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研究辐射对粮食贮藏,有无毒害,对辐射杀虫、灭菌、保鲜等建立了范围很广的一套技术,利用这套技术在食品辐照加工中,起了重要作用,获得核工业部奖励。

4. 关于辐射剂量仪器的研制

为了辐射防护和环境监测的需要,研制了低本底钟罩计数管,当时这在国内是灵敏度最高的,获得全国工业新产品展览会三等奖;低浓度β-放射性污水连续监测仪,对锶铱平衡水溶液的探测灵敏度为5×10-11居里/升,填补了我国放射性污水连续监测的空白,获得全国科学大奖。

根据生命科学研究及临床医学应用放射性示踪技术的需要,研制了液体闪烁仪等8种不同型号仪器,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5. 放射性本底调研

为监测各国核武器试验落下灰对我国环境污染涨落的情况,在全国共建站18个,测量了各种样品,从放射生态研究出发,对危害最大的放射性锶90、铯137、碘131等元素进行食物链的研究,从而估价落下灰对我国环境的污染,填补了我国这方面工作的空白。该项工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此外,还对高本底地区下、铀矿区多次进行了天然放射性的本底调研,为我国铀矿区的环境保护提供了数据。

在辐射的原初反应、放射病的早期诊断、辐射防护、药物筛选、内照射危害及加速排除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很好的成绩。

在边干边学中建立放射生物学研究的干部队伍

建所初期,贝师对每个研究室的建立都倾注了全部心血,当时放射生物学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多数是学生物学专业的,他鼓励大家补充学习数、理、化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又组织一批物理、数学、化学等专业的同志参加放射性生物学的研究,并希望他们学习生物学,开阔思路,互相渗透,尽管当时大家对放射性同位素、核物理等方面知识较少,但却信心十足,在边干边学中成长。由于贝师有渊博的学识,数理基础好,以及辨证唯物的科学思考方法,他对不同专业的青年人,指出努力方向,又在指导工作中,亲自审定研究课题,确定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仔细审阅、修改论文或审查实验结果,鼓励大家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去,更好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在他的启发和教导下,这支年轻的队伍迅速成长起来,他们不仅在边干边学中成长,还将所学的业务知识传播出去,如开训练班,培训全国其他单位人员,开展全国放射性本底工作调研,当核武器试验时,及时了解放射性落下灰的污染情况,并为卫生部防疫站培养了一批放射卫生监测人员,加强了环保工作。

在剂量探测仪器研制中,科研人员刻苦钻研,工人师傅辛勤劳动,使剂量仪器水平在国内领先。

在核武器试验和小剂量电离辐射对动物远后期效应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除了进行实验工作外,还要亲自饲养动物如猴、狗等,不论是在核试验现场,或深入矿区,都能不畏危险和艰辛,不怕脏和累,埋头苦干,即使在长达二十年的观察研究中,也始终如一,不计个人利益,勤奋工作,正是有了这样一支队伍,才即完成了国家交给的任务,又开拓了放射生物学科研的新领域。

贝师是青年人的楷模、科学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在庆祝贝师百岁华诞的日子里,回顾他对我国生物科学的发展,对放射生物学的开创,他的高瞻远瞩,急国家之所急,服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第一个科学工作者学习的榜样。贝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为人正直、坚持真理,他常说:“在科研工作中,要学术民主,要百家争鸣,不要学阀作风,门户之见”。因此他在处理科研中的纠纷时,对那些棘手的矛盾,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在加以解决。在文化大革命中,许多研究课题下马,他却鼓励青年人,“要以国家利益为重,要对人民事业负责,……不要草率收兵,要坚持下去”。他鼓励后学,对求教者,小至中学生,他都平易近人,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对青年人的论文,他认真修改,甚至一个错误的标点符号也一丝不苟在加以改正,他提出修改意见时,总是以商量的口吻,而不以长者自居。他为人宽厚,严于律已,即使是办公用的一张白纸,也不作为私用,耄耋之年,还手抄笔录地进行阅读,很少用复印。在出国访问期间,他尽量节约外汇,上交国家。他从不利用自己的职位去解决个人困难,但对确有困难的同志,却非常关怀,尽力给他们以帮助。

他的真知灼见,勇于开拓的气魄,也表现在他创立的“细胞重建”学说上,数十年来孜孜以求,即使不被人理解,他也甘于寂寞,不受外力干扰,不随波逐流,为追求真理而潜心研究。

敬爱的贝师,在你百岁华诞的日子里,感谢你的教导,并衷心地祝愿你身体健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