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4日上午,应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张朋与何生研究员邀请,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磁共振中心主任胡小平教授来访生物物理所,并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做了题为“The story of the initial dip in fMRI signal and the dynamics in resting fMRI data”的“贝时璋讲座”报告。
胡小平教授是最早用无损的功能磁共振(fMRI)技术研究人脑功能的几位科学家之一,致力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开发和应用30余年,论文引用超过2万次,在磁共振领域做出了很多重要的工作,包括移除fMRI信号生理噪声的方法,对fMRI信号初始负信号(initial dip)的系统研究,发展超高场fMRI技术,通过granger causality分析fMRI信号的功能连接等。他近期的研究关注fMRI静息态的动态特征,以及发展用于帕金森疾病的早期诊断的磁共振方法等。胡小平教授长期担任磁共振重要期刊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和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的副主编,以及国际核磁共振医学协会委员等职务。
此次讲座胡小平教授首先介绍了fMRI初始负信号initial dip的研究工作,通过比较initial dip和后面正信号之间的关系,指出fMRI记录的血氧信号中,initial dip更接近大脑皮层中小血管的反应,更好的反映了局部的神经活动,可以用于高分辨率的功能磁共振研究。另外胡小平教授还介绍了近期fMRI静息态的研究成果,他的研究发现静息状态下人脑可以分为9种功能连接状态,并且大脑在不同特征状态之间快速切换,病人和正常人之间在动态的功能连接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
胡小平教授的报告令在场的师生受益匪浅。与会的许多老师和同学们提出了各自感兴趣的问题,胡小平教授一一做出了详细的解答。讲座最后在掌声中结束。讲座后胡小平教授参观了生物物理所核磁共振研究中心,并且准备与张朋、何生课题组在超高场功能磁共振领域开展合作研究。
(供稿:张朋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