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30日,由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共同承办的第17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首次在华举行,来自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40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就生物物理学科领域前沿问题开展研讨和交流,新华社、科技日报、光明日报、北京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和新浪科技等网络传媒纷纷对此作出报道。
新华社:全球生物物理学家聚京共议生物物理学前沿发展
新华网北京10月30日电(记者吴晶晶)第17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30日在京举行。来自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40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就生物物理学科领域前沿问题开展研讨和交流。这也是这项国际顶级学术会议首次在中国举办。
据介绍,这次大会以生物物理学研究促进人类健康为宗旨,设有膜蛋白结构、纳米生物物理、蛋白质合成、脑成像与认知科学、生物能源与光合作用、自由基与人类健康等31个学术专题等。包括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科学学会会员在内的国际著名学者将在这次学术盛宴上作邀请报告,介绍本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大会将充分展示和交流当今世界生物物理领域最新的科研进展和学术成果,为全球从事生物物理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提供面对面的学术交流平台。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开幕式上表示,生物物理学已经发展为生命科学领域最前沿的阵地。近年来,生物物理学的迅猛发展已经影响到科技和社会各个层面,包括医药、生物科技产业、农业、能源、环境、空间科学等等。中国长期以来致力于促进生物物理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徐涛表示,本次大会反映了国际生物物理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最新科研进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发展和成就,促进了国际生物物理相关领域的科学工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学术交叉,将对中国生物物理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国际生物物理大会是全球生物物理科学领域最大规模、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始于1961年,每3年举办一次。本届大会由国际生物物理联合会主办,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共同承办。
光明日报:我国首次举办国际生物物理学盛会
光明日报北京10月30日电(记者邢宇皓)今天,第17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在京召开,这是该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也是国际生物物理联合会单独主办的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一次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包括3位诺贝尔奖得主、8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5位英国皇家科学学会会员在内的300多位享有盛誉的国际著名学者,将受邀介绍本领域的最新科学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与会代表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总数超过2000人。
国际生物物理大会始于1961年,每3年举办一次。此次大会由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共同承办。生物物理学是目前国际生命科学领域最活跃的交叉学科,研究课题已渗透到遗传学、基因组学、免疫学、生物医药学、微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等几乎所有生命科学领域。近40年来,我国科学家在该领域也建树颇丰曾在全球率先确定了猪胰岛素的三维立体结构,使人类首次对胰岛素分子结构与其功能间的关联有了实质性了解;曾率先确定了青蒿素和青蒿脂的分子结构和绝对构型,使青蒿素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广的新一代抗疟药……
据悉,此次大会设有膜蛋白结构、纳米生物物理、蛋白质合成、脑成像与认知科学、生物能源与光合作用、自由基与人类健康等31个学术专题、3个卫星会议和3个专题讨论会,将通过大会特邀报告、专题邀请报告、口头报告和学术墙报等形式,为全球生物物理学研究专家提供展示和交流最新科研进展和学术成果的学术平台。
详见链接: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1-10/31/nw.D110000gmrb_20111031_2-01.htm
科技日报:第17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在京举行
科技日报北京10月30日电(记者李大庆)“半个世纪以前,尽管对生物物理学是否是一门真正的科学还有普遍的质疑,中国生物物理学之父——贝时璋教授创建了生物物理研究所。这是中国第一个从事生物物理研究的机构。时间证明了一切,所有的怀疑都早已转化为对他老人家远见卓识的尊敬与钦佩。”在今天开幕的第17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上,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长徐涛以这样的开头向中外学者介绍了贝时璋院士和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发展。
第17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是由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物理学会主办、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承办的。这是该会议首次在中国召开。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专家学者将在未来5天围绕膜蛋白结构、纳米生物物理、蛋白质合成、脑成像与认知科学、生物能源与光合作用、自由基与人类健康等学术专题进行讨论。会议安排了8个大会报告,其中3位演讲者为诺贝尔奖得主。中科院院长白春礼等领导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
据介绍,生物物理已被公认为生命科学领域最活跃的前沿阵地。几乎所有的生命科学研究,从遗传学到基因组学,从免疫学到生物医药学,从微生物学到合成生物学,都需要生物物理学的参与。
科学时报:国际生物物理大会首次在华举办
科学时报讯(记者张巧玲、王晨绯)“生物物理学的持续发展会带来显著的突破,帮助人类最终理解生命的本源。此次大会的使命是总结最新的研究成果,交流思想与信息,明确未来前景和发展方向,促进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出席10月30日开幕的第17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并发表讲话。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程东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沈岩等也出席了开幕式。中国生物物理学会30周年纪念活动于10月30日下午同期举行。
白春礼在讲话中指出,生物物理是一门交叉学科,它虽年轻,但已发展成为生命科学领域最活跃和最前沿的阵地之一。几乎所有的生命科学领域,从遗传学到基因组学,从免疫学到生物医药学,从微生物学到合成生物学,都需要生物物理学的参与。生物物理学从来没有封闭的发展,而是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齐头并进,拓展新的内容,探索新的领域。这种包容、多元的特性给生物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近年来,生物物理学领域发展已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从健康到医药,从生物科技产业、农业、能源、环境到空间科学等,为人类与文明作出重大贡献。
本届大会是国际生物物理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由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共同承办。大会主席由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中科院院士饶子和担任。
大会以生物物理学研究促进人类健康为宗旨,设有膜蛋白结构、纳米生物物理、蛋白质合成、脑成像与认知科学等31个学术专题、3个卫星会议和3个培训班,并在大会期间举办女科学家论坛。
据介绍,国际生物物理大会由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物理联合会主办,已发展成目前全球生物物理科学领域最大规模、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
详见链接: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12812
中国生物物理学:从追赶迈向腾飞
科学时报讯(记者 张巧玲 王晨绯)10月30日,第17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在北京拉开帷幕。“能获得这次大会的申办权,是几代生物物理学家努力的结果。”大会主席、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表示,“它的成功举办见证了中国生物物理学的成长。”
失败中看到差距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成立于1982年。经过努力,中国生物物理学会1983年正式加入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物理联合会(IUPAB),并于1984年首次组团参加在英国Bristol召开的第8次IUPAB大会。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沈钧贤回忆,参加这次大会后,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萌生了争取第11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承办权的想法。
“我们积极准备材料介绍中国生物物理科研现状,精心撰写了申办书,并在1987年第9次国际生物物理大会召开前寄达IUPAB执委和理事,希望引起他们的关注。”沈钧贤说。
然而,此次申请却以失败告终,第11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承办权最终由匈牙利获得。
“从中我们看到了差距。”沈钧贤说。
中科院院士杨福愉介绍,申办国的生物物理学成就是IUPAB考查的最重要因素。
始创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生物物理学,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已取得一些成果。“但我们当时与国际的差距显而易见。”杨福愉说。
十八年厚积薄发
1987年到2005年的18年间,中国一直积极参加IUPAB的活动,并参加了各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但没有再提出举办申请。
“这是中国生物物理学厚积薄发的18年。”饶子和说。
在此期间,中国生物物理学通过不断追赶国际前沿,作出了一系列有显示度的成果。
例如,2004年,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柳振峰与常文瑞在光合膜蛋白研究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完成了菠菜主要捕光复合物的晶体结构测定工作。2004年3月18日的《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方式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
2005年,饶子和研究组在世界上率先解析出线粒体上一个和呼吸氧化作用密切相关的膜蛋白复合体的三维精细结构。该成果于2005年7月1日刊登在国际生命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学术刊物Cell(《细胞》)上。
在第16届IUPAB会员代表大会上,饶子和代表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作关于申办2011年第17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的陈述报告。中国以绝对多数票(57:2)胜出,饶子和也当选新一届IUPAB理事。
“当时陈述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发展情况时,我们的底气比较足。”饶子和笑着说,大会能在中国举办也顺理成章。
从赶超到腾飞
据悉,此次大会上将有300多位国际著名学者作邀请报告,其中包括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5位英国皇家科学学会会员。
“受益最大的是青年科技工作者。”作为一名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长徐涛对此次会议充满期待。
杨福愉表示,目前我国生物物理学整体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应通过各种学术交流,加强人才培养。同时要为国外引进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安心做科研。“科技要真正有所发展,必须有自己的原始创新。现在,我们更应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从赶超国际前沿走向引领国际前沿。”杨福愉说。
《科学时报》 (2011-11-02 A1 要闻)
详见链接: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12821
第17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首次在华举办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0月31日消息,2011年10月30日下午,2011年10月30日下午,第17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这是该大会自1961年设立以来首次在中国举办。国际生物物理大会是全球生物物理科学领域最大规模、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本届大会由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物理学会(IUPAB)主办,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共同承办,历时5天。
本届大会主席由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饶子和院士担任,代表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达2400余人。300多位享有盛誉的国际著名学者将在本次学术盛宴上作邀请报告,分别介绍本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其中包括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5位英国皇家科学学会会员。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副院长李家洋,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程东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沈岩等出席了开幕式。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致辞中表示,生物物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虽年轻,但已发展成为生命科学领域最活跃和最前沿的阵地之一。几乎所有的生命科学领域,从遗传学到基因组学,从免疫学到生物医药学,从微生物学到合成生物学,都需要生物物理学的参与。生物物理学从来没有封闭的发展,而是与其他学科融汇贯通齐头并进,拓展新的内容,探索新的领域。这种包容、多元的特性给生物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近年来,生物物理学领域发展愈发迅猛、宽广,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从健康到医药,从生物科技产业、农业、能源、环境到空间科学等,为人类与文明作出重大贡献。
大会主席饶子和在开幕式上表示,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三十年前就在致力于通过交流合作促进科学创新和发展,该学会也是亚洲生物物理联盟的创立者之一。多年来,所有中国的生物物理学研究者们都在期待着今天的到来,这是中国三代生物物理工作者的梦想。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徐涛在致辞中说,半个世纪以前,以贝时璋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先驱就在为中国的生物物理学而奋斗,并创建了专门从事生物物理研究的科研机构——生物物理研究所。半个世纪里,中国的科学家们前赴后继,勇克难关,用时间向世人证明了发展生物物理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开幕式后,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耶鲁大学教授Thomas A. Steitz作了题为“从核糖体的结构与功能到新型抗生素”的大会报告。
本次大会以生物物理学研究促进人类健康为宗旨,将设有膜蛋白结构、纳米生物物理、蛋白质合成、脑成像与认知科学、生物能源与光合作用、自由基与人类健康等31个学术专题、3个卫星会议和3个专题讨论,并在大会期间举办女科学家论坛。同时,大会还特别设立了Young Scientist Travel Award和优秀墙报奖,旨在鼓励科研人员和发展中国家学生的广泛参与,促进前沿科研信息的交流。
详见链接:
http://tech.sina.com.cn/d/2011-10-31/11276253886.shtml
第17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在京召开
中新社北京10月30日电 (贾天勇)30日晚,第17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这是该大会自1961年设立以来首次在中国举办。
本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主席饶子和院士表示,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自三十年前就在致力于通过交流合作促进科学创新和发展,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也是亚洲生物物理联盟的创立者之一。多年来,所有中国的生物物理学研究者们都在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这是中国三代生物物理工作的梦想。今天我们圆梦了,中国的生物物理学家们已经在世界上的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国际生物物理大会是全球生物物理科学领域最大规模、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参加本届大会的代表来自41个国家和地区,达2400余人,其中海外代表600余人。300多位享有盛誉的国际著名学者将作邀请报告,分别介绍本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其中包括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5位英国皇家科学学会会员。
本届大会由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物理学会(IUPAB)主办,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共同承办,历时5天。大会以生物物理学研究促进人类健康为宗旨,将设有膜蛋白结构、纳米生物物理、蛋白质合成、脑成像与认知科学、生物能源与光合作用、自由基与人类健康等31个学术专题、3个卫星会议和3个专题讨论会,并在大会期间举办女科学家论坛。
国际生物物理大会首次“落地”北京
中广网北京10月30日消息(记者 舒晶晶 王舒颖)30号,第17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这是该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
八个大会特邀报告突显了国际生物物理学的最新进展,报告人都是本领域的优秀科学家。据悉,将在大会上作报告的8人中有3位为诺贝尔奖得主。
大会将围绕着膜蛋白结构、纳米生物物理、蛋白质合成、脑成像与认知科学、生物能源与光合作用、自由基与人类健康等学术专题组织了31个学术专题、3个卫星会议和3个专题讨论会。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大会还将设有女科学家论坛。
大会将反映国际生物物理学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并向世界展示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发展和成就。
据了解,国际生物物理大会由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物理学联合会(简称IUPAB)举办,我国参与此组织的活动已经近30年。本次大会是IUPAB单独承担的规模最大、参会人数最多、覆盖面最广的一次生物物理领域国际顶级学术会议。
会议将持续到下个月3号。
第17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在北京拉开帷幕
中广网北京10月31日消息(记者 王舒颖)30号下午,第17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在北京举行了开幕仪式,这是此项国际顶级学术会议首次在中国举办。
第17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主席饶子和院士做了开幕致辞。他在致辞中说,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自三十年前就在致力于通过交流合作促进科学创新和发展,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也是亚洲生物物理联盟的创立者之一。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徐涛表示,我国自半个世纪以前,以贝时璋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先驱就在为中国的生物物理学而奋斗。今天国际生物物理联合会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所有的疑问都已转化成对那一批科学先驱的尊敬与钦佩。
大会将持续到11月3号,围绕着膜蛋白结构、纳米生物物理、蛋白质合成、脑成像与认知科学、生物能源与光合作用、自由基与人类健康等学术专题组织专题讨论会。
这是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物理联合会(IUPAB)首次在中国召开国际生物物理大会。大会主席将由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饶子和院士担任。来自世界各地著名生物物理学者都将莅临此次学术盛宴,并做主题报告,其中包括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科学学会会员。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中国科协副主席程东红、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饶子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徐涛及多位院士及来自不同国家嘉宾参加了本次开幕式。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发现新肿瘤标志物用于早期诊断
中广网北京10月30日消息(记者舒晶晶 实习记者王舒颖)由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和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共同承办的第十七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30号开始,在中国拉开序幕,再一次让“生物物理学”走入老百姓的视线。29号上午,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徐涛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徐涛表示,国际生物物理大会来到中国尚属首次。“生物物理学研究并不单是科学家的事儿,它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生物物理研究的很多成果可以用于人类健康发展,比如病情诊断、药物研制等,还可以用于新型能源的开发等用途。
徐涛介绍,最近研究所有数项研究成果都将直接造福老百姓。比如研究所发现肿瘤新标志物,可以在肿瘤患者患病的初期就发现病症,已经可以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中。由于肿瘤初期经常很难被普通的设备检测出来,因此很多肿瘤患者都难以在患病初期及时接受治疗,这大大增加了治疗的难度。该所的研究将有助于实现肿瘤疾病的早诊断、早治疗,对肿瘤疾病的治疗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另外,基于研究所对禽流感病毒的新发现,有望发展出广谱药物,目前药物正在开发中。
不能向基础科学要“速效”
——来自第17届国际生物物理学大会的声音
本报见习记者 冯丽妃
“科学不是奥运会,诺贝尔奖不像奥运奖牌。”日前,在京参加第17届国际生物物理学大会(IUPAB)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Venkatraman Ramarkrishnan)对《科学时报》记者表示。
他与另一位前来参会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施泰茨(Thomas A. Steitz)分别接受了本报专访。
“不一样”的基础科学
“高深”几乎是所有基础科学研究的一个特点,往往让人高山仰止、望而却步。基础生物物理学研究也是如此。
然而,在此次国际生物物理学大会上,施泰茨与拉马克里希南却给听演讲的人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两人皆因在“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中作出突出贡献,于2009年获得诺奖。
“核糖体就像生命乐章中的指挥者一样:它根据所携带的遗传密码对DNA进行分类,然后生成带有不同任务的蛋白质,完成输送氧气、形成抗体保卫生命等不同的任务。”
为了让大家听得更明白,71岁的施泰茨还即兴表演了一段舞蹈,来演示核糖体的结构与功能。他精彩的演讲与对科学的激情引来台下一片掌声。
拉马克里希南虽然没有通过舞蹈的方式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但他演讲文稿中的音乐元素同样感染了其他科学家与听众。
对此,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副所长许瑞明认为:“做科学不光要通过翔实的数据来得到可靠的结论,在科学传播方面,让大家了解你的研究成果也同样重要,这也是一项能力。这次交流中我们也深有感触,应该多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不要时刻为论文数量担心
“很多人都在问基础学科研究成果的应用问题,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误区。应用的问题可能在之后50年或者10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看到。”拉马克里希南说。
1928年,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却花费了20年时间才被作为抗生素临床应用。拉马克里希南指出:“这个应用周期已经很短了。”
“你从来不会预料到哪一项基础科学会在何时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新的产业时代。但是一个国家如果不作基础科学研究,它就永远只能做小提升,永远不会发明全新的东西,不会拥有‘明天的科学’。”拉马克里希南说。
他同时认为,基础科学领域的科学家应被予以充分自由探索的机会,不要时刻为要完成的论文数量而担心。“如果科学家是自由的,就可以探索出新的东西;否则,他们的短期论文写得再好,也永远不可能成为基础科学领域中的开拓者。”
拉马克里希南打趣说:“从2002年到2006年,我才发表了一篇论文,如果在中国可能已经被停止研究经费了。”
不应问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
“通常生物物理学的发展要花费10到20年或者更长时间才会出成绩。如果以过去20年中国生物物理学的进展为参照,未来20年中国将会取得更大成绩。”施泰茨说。
据施泰茨介绍,他在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医学部作报告的时候,学生们都很活跃,所提问题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中国有一批很有希望的青年人。今天,分会场中国学生的报告也很出色。”
然而,两位诺奖得主都认为,并不应把诺奖作为科学研究的目标。拉马克里希南说:“中国不应问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科学不是奥运会,诺贝尔奖不像奥运奖牌。世界上有很多一流科学家,但只有极少部分人可以得到诺贝尔奖,不获奖对他们的成绩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科学时报》 (2011-11-03 A1 要闻)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12830
方新:女性科技人员成长呈现明显"剪刀差"现象
(科学时报讯 记者 张巧玲 王晨绯)作为母亲、妻子,女性科技工作者与生俱来的双重角色决定了她们往往要承担比男性更多的责任和压力,尤其在男权社会特征依然明显的今天,女性科技工作者如何能做到婚姻、生育、职业成长三者兼顾?在科研经费的申请过程中,能否给予女性更多的关照?或者设立只有女性才能申请的科研项目?
在11月2日举行的第17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之女科学家论坛上,这些成为热议话题。
成功关键:自信自强
“女性科技人员成长呈现明显的‘剪刀差’现象。”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说,越往科研“象牙塔”的顶端,女性科技人员所占的比例越低。
以2009年为例,女性占当时科技人员总数的33%,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女性仅占总数的25.7%;在两院院士中,女性仅占总数的6%。2009年增选的院士中只有5位女院士。
方新认为,在这种背景下,“女性要想取得成功就更要自尊、自立、自信、自强不息、勤奋努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国际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主任王红阳则建议,青年女性科研人员应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要被当前“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向钱看”等不良观念所侵蚀。
女导师更有优势
“事业、学生、家庭是女性导师永久的话题,责任感是这三者之间平衡的砝码。”身为少有的几位女性“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之一、曾于2006年荣获中科院“五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的东秀珠认为,如何做好一名女导师,是女性科学家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女导师要发挥敬业、细心、韧性及兼顾的特长,关心学生职业发展。”她说。
然而,由于在社会、家庭中扮演多重角色,女导师承受的工作与社会压力往往比男导师更大。
“这的确是社会现实,但女性科研人员本身不能妄自菲薄。”王红阳认为,尽管体力上有差异,但宽容、更有责任心是女性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这都是女性的突出优势。
“女性因具有温柔、心细、善于言谈等自身独特的优势,对研究生的指导会更细心、更细腻、更有亲和力。”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刘霞认为,作为一名导师,女导师只要对研究生悉心指导,同样能向社会培养输送更多思想道德优良、专业水平过硬、业务精湛的高素质科研人才。
给女性创造更多条件
能否为女性科技工作人员提供更多政策优惠,这是很多女性科技人员共同关心的问题。
方新认为,当前,鼓励女性参与科技活动,同时为她们顺利攀登职业生涯的阶梯创造更平等的机会已经成为关键问题。
方新建议,应当为女性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科研与教育环境,例如设立多种形式的专项研究基金,支持女性科学家开展科学研究;设立特别培训基金,为女性科学家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培训机会;在现有的研究基金和奖励评价中,应充分重视对女性科学家的支持和鼓励。
王红阳介绍,目前许多国家都正在积极探讨如何在法律、政策层面上保证女性在科研结构、科研职位、教育等方面能享有平等参与权、决策权,从而鼓励女性参与科研活动积极性。例如,在基金项目评审中增加女性评委的比例。
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就决定,针对女性生育和新生儿培育的特点,对女性申请青年基金的时间延长5年。此外,在同等条件下,对于女性申请的基金项目给予优先支持。
详见链接:
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12839
饶子和候任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物理联合会主席
(科学时报讯 作者:张巧玲) 近日,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物理联合会(IUPAB)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中科院院士饶子和当选IUPAB候任主席(2014~2017),成为该组织自1961年成立以来的首位华人主席。
IUPAB代表大会每三年召开一次,至今成员已涵盖40多个国家和地区,旨在开展生物物理领域的国际合作,促进生物物理相关课题及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信息交流,鼓励各国加强同生物物理学科相关的学会之间的合作。我国于1984年加入IUPAB。
此外,在本次大会上,通过竞选,英国获得了2017年第19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的主办权。
(《科学时报》 (2011-11-07 A2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