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4月29日至5月15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冷泉港实验室联合结构生物学中的X-射线晶体学讲习班”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举办。这次讲习班的协办单位主要包括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南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X-射线晶体学讲习班组织者、美国冷泉港实验室Gary Gilliland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1988年,结构生物学中的X-衍射晶体学讲习班在冷泉港实验室第一次举办,此后每年举办一期。这些讲习班几乎都是在美国举办,这次是20年来第2次在除美国之外的国家举办。”
据Gary Gilliland介绍,冷泉港实验室为一家非政府、非盈利的科研与教育机构。在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Bruce Stillman博士的领导下,大约330名科学家在这里就癌症、神经生物学、植物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冷泉港实验室是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在美国指定的八所基础研究中心之一,也是其中唯一横跨三个州份的基础研究中心。
讲习班组织者、生物物理所结构与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刘志杰研究员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个讲习班堪称国际蛋白质晶体学界最具影响力的著名课程”。他表示,这些课程是专门为那些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蛋白质晶体学的基本知识的初学者而设,最大特点就是是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学员们有机会与如此多的国际蛋白质晶体学领域的最著名学者直接交流、对话。这种机会是在任何其它场合都很难实现的,这也是“冷泉港实验室结构生物学中的X-衍射晶体学讲习班”有别于国际上其它任何蛋白质晶体学讲习班的最显著的地方。
在研讨班茶歇时间和研讨班的讲师展开讨论,并频频发起“攻击”的一位学员、生物物理所的博士生周小宏同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都是经过重重选拔选上来的学员,选择过程非常严格。能够参加这个学习班为我们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个讲习班已经为世界各国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蛋白质晶体学家,毕业的学员中不乏国际结构生物学知名学者,如诺贝尔奖得主美国洛克菲洛大学的Rod MacKinnon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Venki Ramakrishnan 教授等。通过这个学习班,我能够了解国际主流“行情”,视野也开拓了许多。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息。”
“我喜欢被尖锐的提问包围”
美国俄勒冈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Dale E. Tronrud从1988年就开始在研讨班中任教。Dale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个研讨班向来在美国举办。这是第一次在中国举办这个培训班。但是,科学是无国界的,所以我同意到中国来做这个培训。这段日子,我惊喜地发现,中国敢于提问,而且非常有想法,我愿意在这里和他们展开讨论,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在提到茶歇时间被周小宏“穷追不舍”的时候,Dale E. Tronrud表示,“他提出的问题给我吓出了一身冷汗,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他虽然对我表示了感谢,但我也知道他可能会怀疑我。”
“他们的提问都很尖锐,我常常被尖锐的提问包围。”他耸耸肩,诙谐地说,“我喜欢这里的孩子。”
美国加州大学的Alex McPherson教授是国际上最著名的蛋白质结晶学专家,他写的关于蛋白质结晶学方面的著作早就成为从事蛋白质晶体学研究人员的必读书之一。McPherson教授表示,“我非常喜欢中国的学生,他们非常优秀。他们好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随时准备提问发挥,他们对老师都非常尊重。”
一位刚刚做完尖锐提问的学员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个问题的确很难解释清楚,刚才这位教师讲出了自己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如何吸引世界晶体学著名学者?
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徐涛教授在讲习班欢迎晚宴上曾表示:“自梁栋材院士在生物物理研究所开辟了蛋白质晶体学科以来,结构生物学一直是生物物理研究所的传统优势学科,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继续为我国结构生物学的发展、特别是培养我国下一代结构生物学的后备人才贡献力量”。
刘志杰研究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讲习班是由饶子和院士和McPherson教授共同发起的,这个倡议得到了我国老一辈蛋白质晶体学家梁栋材院士和范海福院士的热情支持。同时这次讲习班得以顺利举行与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
“通过讲习班的学习,使我国有志于从事结构生物学的青年学者和学生有机会了解和学习当今国际最先进的生物大分子晶体结构解析的主要实验和计算方法的最新进展。该讲习班为我国从事蛋白质晶体学的青年学生和学者提供一个最高水平的学习和国际交流平台,为培养我国下一代更多的蛋白质晶体学后备优秀人才和领军人物打下坚实的基础。”刘志杰研究员表示。
此次培训班有来自全国180余名大专院校的学员参加。
图片1 |
图片2 |
图片3 |
图片4 |
图片5 |
图片6 |
图片7 |
图片8 |
图片9 |
图片a |
图片b |
图片c |
图片d |
图片e |
图片f |
图片g |
图片h |
图片i |
图片j |
图片k |
1、会议圆满结束,授课老师与饶子和院士合影
(从右到左:饶子和、Xinhua Ji、Paul Adams、Gerard Kleywegt、Alexander McPherson、James Pflugrath、梁栋材、David Waugh、Gary Gilliland、Dale Tronrud、William Furey、Jane Richardson、David Richardson、Paul Emsley)
2、国际讲习班外方组织老师与中方人员合影
(从右到左:许瑞明、徐涛、James Pflugrath、顾孝诚、刘志杰、William Furey、董宇辉、Gary Gilliland、苏晓东)
3、徐涛所长致词
4、饶子和院士致词
5、刘志杰研究员介绍各位老师
6、Gary Gilliland教授致词
7、Alexander McPherson教授授课现场
8、Alexander McPherson教授生动教学
9、William Furey教授授课现场
a、Cheng Yang博士课堂教学
b、Gerard Kleywegt博士讲解程序
c、James Pflugrath教授生动教学
d、教学课堂
e、Alexander McPherson教授指导实验课
f、Alexander McPherson教授指导学生实验
g、学生实验操作
h、学生实验操作
i、Bob Sweet教授指导学生上机操作
j、James Pflugrath教授指导学生上机操作
k、获奖优秀学员和老师合影
(摄影: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