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来生物物理所做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14-06-10

  2014年6月9日,应生物物理研究所马跃研究员的邀请,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来我所做了题为“Reprogramming Cell Fate & Function”的学术报告。此报告作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表观遗传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的开幕讲座以及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贝时璋讲座”系列报告、“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精品讲座”系列报告之一,在蛋白质科学中心楼9501会议室隆重举行。报告由马跃研究员主持,我所PI及来自所内外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近100人聆听了报告。

  本次报告中,邓宏魁教授主要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利用小分子化合物诱导iPS细胞(CiPS),其二是用“成熟因子”诱导功能性成熟的肝脏细胞。报告的前半部分,邓宏魁教授总结了iPS研究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小分子化合物具有简单、稳定、易于应用的优点,在iPS诱导以及再生医学领域有很强的应用价值。之前的研究,邓宏魁教授的团队已经可以分别用小分子化合物替代部分“Yamanaka四因子”作用,分别为Oct4和VC6T小分子的组合,以及Forskolin替代Oct4完成重编程过程。而去年7月份Science发表的邓教授最新研究成果中,仅使用四个小分子化合物的组合对体细胞进行处理就可以实现体细胞的“重编程”。使用这项技术,将已经特化的小鼠成体细胞诱导成为“多潜能性”细胞,即“化学诱导的多潜能干细胞(CiPS细胞)”。并且其重编程过程中被首先激活的Sall4,Sox2两个基因,与之前在低等动物再生过程中的作用也互相印证。

  第二个方面,邓宏魁教授介绍了其团队进行的细胞分化方面的研究。他们针对干细胞定向分化所得细胞存在功能性缺陷的问题,提出了“重编程因子”和“成熟因子”的概念,利用转录因子HNF1A、HNF4A和HNF6转分化成纤维细胞,从而获得未成熟的肝脏细胞,再利用三个“成熟因子”ATF5、PROX1和CEBPA将未成熟的肝脏细胞诱导成熟。这类诱导的肝脏细胞(hiHeps)具有成熟肝脏实质细胞的特征,特别是其药物代谢能力和肝脏毒素敏感性与新鲜分离的人成体原代肝脏实质细胞相当,为体外的药物筛选提供了新的细胞来源。

  报告结束后,邓宏魁教授面对师生们的提问进行了详细的解答与探讨。

  在随后进行的学生代表交流会上,面对学生们的问题,邓教授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一一解答,并鼓励他们在科研道路上要不畏困难、大胆创新。邓教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科研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给予每一位在座学生很多启发和感悟。

 

(供稿:科技处)

 


附件下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