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9日, 应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孙坚原教授的邀请,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胡海岚研究员来所做题为“Neural mechanism of emotion”的精彩学术报告,此报告为我所“贝时璋讲座”系列报告之一。报告由孙坚原研究员主持,陈畅研究员、马原野研究员、王晋辉研究员、张宏研究员及众多科研人员和研究生聆听了报告。
胡海岚研究员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到冷泉港实验室从事博士后工作,2008年回国到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工作。她一直致力于神经与精神疾病的分子调控机制和社会行为的神经环路机制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先后多次在Cell、Science、Neuron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文章,是研究神经环路活动与动物行为学领域的前沿科学家。
本次报告中,胡海岚研究员重点讲述了他所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外侧缰核βCaMKII对抑郁症的调控机制。她的研究发现在外侧缰核表达βCaMKII能够改变突触效能和上调动物的抑郁水平,并导致抑郁症状和绝望的行为,而下调βCaMKII可以反转这种效应。
胡海岚研究员还介绍了前额叶皮质上突触传递效能对动物社会等级的调控。通过光遗传学和行为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特异性在相关脑区表达光敏感蛋白,通过光照刺激提高兴奋性的突触输入,进而有效地提高地位较低小鼠在群体中的社会地位,显示内侧前额叶皮质层对于社会等级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社会等级关系可以通过改变内侧前额叶皮层的突触强度进行调控。
胡海岚研究员的报告阐述了在神经与精神疾病的分子调控机制和社会行为的神经环路机制,启发大家在科学研究上对于新技术和新思路的应用和尝试。报告结束后,与会的科研人员就相关学术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就热点和前沿的学术问题交流了观点和意见,会场氛围热烈,赢得了与会人员的称赞。
(供稿:科技处)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