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细胞内部囊泡运输调控机制

发布时间:2013-10-29

  

  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于10月7日揭晓,美国科学家詹姆斯-E. 罗斯曼和兰迪- W. 谢克曼、德国科学家托马斯- C. 苏德霍夫,由于他们发现细胞内部囊泡运输调控机制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0月25日上午,应王志珍院士的邀请,徐涛所长、孙坚原研究员与生物物理所师生一同解读了今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报告由王志珍院士主持。王志珍院士首先感谢了徐涛所长和孙坚原研究员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与研究所师生一起从更专业的角度来解读诺贝尔奖。同时王院士也希望,今后研究所能够将类似的活动能够持续下去,让研究所的师生能够更深入的了解重大科研进展取得的背景和过程,从中获得启迪和灵感。 

  徐涛所长的研究领域是囊泡转运的分子机制,特别是糖尿病相关囊泡的转运和融合过程的分子调控机制,在2008年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徐所长首先简要的介绍了一下2013年诺贝尔奖的情况。然后从生命进化的角度指出了生命从简单的原核生物进化到拥有复杂细胞器和内膜系统的真核生物,用了21.6亿年时间,内膜系统的复杂和调控的精细可见一斑。在诺贝尔奖历史上,“囊泡运输”这个研究领域作为“获奖大户”,已经收获了4次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1970年、1974年、1999年和2013年)。2013年度的三位获奖人采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囊泡运输的控制机制。兰迪?谢克曼采用基因筛选的方法,发现了编码调节囊泡运输关键蛋白的基因。通过检测囊泡运输被打乱了的基因突变酵母个体,他发现了控制将囊泡转运到不同细胞器以及细胞表面的基因。詹姆斯?罗斯曼的实验室主要以体外重组系统为研究材料,着重阐明了一个特殊的蛋白质复合物SNARE在囊泡锚定和融合中的作用机制。托马斯?祖德霍夫的实验室发现了触发突触囊泡融合的钙感受器,并证实它能快速准确地将钙信号传递到突触囊泡,通过与SNARE复合体等的作用,实现与细胞膜融合并释放神经递质,最终完成神经信息的传递。徐涛所长结合自己的研究,对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让与会者能够清晰的跟随研究者当年的研究历程,体会其严谨的实验的思路和精妙的实验设计。 

  孙坚原研究员在回国前,曾在诺贝尔奖获得者托马斯?祖德霍夫实验室担任助理教授。作为祖德霍夫曾经的同事,孙坚原研究员不仅对托马斯?祖德霍夫的研究给大家进行了阐述,也回忆了与祖德霍夫教授共事的经历,其勤勉工作作风和严谨治学态度使在座的师生深受感染。 

  最后,徐涛所长、孙坚原研究员与台下师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徐涛所长表示:诺贝尔奖的获得不是一个终点,而更像是一个起点,今后这一领域将大有可为。 

  此次解读诺贝尔奖报告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所今后将会将解读重大科研进展作为一个常态化的学术活动,持之以恒的做下去。

讨论

 

(供稿:生物大分子国家实验室)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