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以来,生物物理研究所连续在《Nature》、《Cell》姐妹刊:《Nature Medicine》、《Cell Metabolism》、《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Nature Nanotechnology》和《Cell Stem Cell》上发表了五篇论文,研究内容涉及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免疫调控和蛋白质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等蛋白质科学重要领域。到今年10月份研究所共发表影响因子10以上的研究论文15篇,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论文的责任作者大多是研究所引进的优秀中青年人才。这些高质量论文的陆续发表,不仅标志着研究所的综合创新实力进一步提升,更是研究所不懈实施人才战略的结果。
2007年1月,Cell姊妹刊《Cell Metabolism》发表了徐涛研究组的题为“Dissecting Multiple Steps of GLUT4 Trafficking and Identifying the Sites of Insulin Action”的研究论文。研究人员利用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成像方法发现和研究GLUT4贮存囊泡(GLUT4 storage vesicle,GSV)的调控作用,挑战了之前的GLUT4转运调控过程,为研究胰岛素信号途径提供了重要资料。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分辨脂肪细胞GLUT4贮存囊泡与细胞质膜融合过程中锚定、启动、融合等关键调控步骤的方法,并且发现了胰岛素在提高GSV囊泡锚定速率的同时, 更关键的调控步骤是在囊泡锚定在细胞膜下之后,使囊泡具有融合能力的启动过程。该研究还发现胰岛素激活的PI3K及其下游效应物AS160调控了囊泡的锚定过程。两年来徐涛研究组已经在《Cell Metabolism》上第二次发表论文。
8月,刘志杰课题组在《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上发表了题为“The multifunctional human p100 protein hooks methylated ligands”的研究论文。文章首次报道了人源p100这种多功能转录共激活因子的三维精细结构,解释了p100在转录和剪接中的不同作用,有利于进一步了解p100蛋白的功能和作用机制。IL-4 信号传导通路是人体免疫反应的重要通路之一。实验表明IL-4 信号传导通路与许多疾病如过敏,哮喘,癌症等密切相关。多功能转录共激活因子p100及与其特异性结合的多蛋白复合体在此通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转录、调控和激活作用。p100蛋白是RNA诱导沉默复合物(RISC)的重要亚基之一,并能够与富含U?I和I?Upair的dsRNA相互作用。在分子和原子水平揭示p100的精细结构及转录、调控和激活机制是相应药物设计的重要基础。
9月,唐宏研究组和感染与免疫学海外团队成员美国芝加哥大学FYX教授研究组在《Nature Medicine》杂志发表了题为“Adaptive immune cells temper initial innate responses”的研究论文,《Nat Rev Imunol》同时以“T cell calm the storm”为题配发了评论。唐宏等人发现在肝炎病毒感染的极早期(<2天),未被激活的T细胞对于控制天然免疫细胞产生的炎症反应起至关重要的抑制作用。这一发现加深了人们对于炎症反应的认识,并提出了T细胞参与天然免疫反应的负性调控的新理论。随后,《Cell》系列刊物《Cell Stem Cell》发表了唐宏课题组和美国斯道尔研究所(Stowers Institute)解亭课题组合作完成的研究论文:“果蝇卵巢内干细胞的衰老是由内源和外源的因素共同调控的”。 此项研究成果将进一步加深人们对机体衰老机制的了解,并可能在人类抗衰老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同月,阎锡蕴研究员主持完成的“Intrinsic peroxidase-like activity of ferromagnetic nanoparticles”论文在《Nature Nanotechnology》发表。该刊同时配发评论文章“Iron oxide nanoparticles,Hidden talent”。评论文章认为阎锡蕴等人的发现不仅为惰性金属材料在纳米尺度具有催化活性的学说提供了新的论据,而且拓展了磁性纳米颗粒的应用。氧化铁纳米颗粒催化活性的发现,为人们在生物技术和医疗领域探索纳米材料的催化活性提供了很好的材料,今后将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
上述成果的产出,一方面反映了研究所在蛋白质科学领域的整体实力正在显著提升,另一方面表明研究所在知识创新工程中实施人才战略已初见成效,人才队伍的代际转移顺利实现,研究队伍结构更趋合理,呈现出良好的科技发展态势。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以后,生物物理所的领导集体,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进一步凝炼了研究所的学科方向,优化了学科布局。针对研究所人才结构老龄化的现状,所领导大力推行了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科研平台建设为支撑,以积极建议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为突破,以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和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为契机的战略发展思路。大力推行“人才国际化、国际化人才”的战略方针,走人才强所之路。从2003年到2007年,共引进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30余名,目前他们大多顺利渡过了“磨合期”,完成了课题组组间和实验室基本建设,并承担者国家和科学院的重要科研任务,成为创新三期以及研究所中长期发展的骨干力量。
研究所竭力为引进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学术氛围。除了在科研经费上大力扶持外,研究所还按照二个“3个1”原则对引进人才匹配了科研队伍。保证由研究所支持一名副研和一名助理研究员,同时帮助引进人才聘用一名技术助理、一名博士后和一名研究助理。科研管理部门还集中科研力量,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为新引进人才担纲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穿针引线。经过5年多的不懈积累,引进人才逐渐在研究所创新进取的学术环境崭露头角。2007年研究所2/3以上的顶级论文均由引进人才担纲完成。覆盖的研究领域不但包含了传统的结构生物学领域、脑与认知科学领域,还在新拓展的感染与免疫学、生物技术和系统生物学领域也逐渐涌现出一批创新性成果。2006年,研究所在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二期的综合评估中以A类研究所的好成绩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三期,同年,依托研究所建设的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双双被评为优秀,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也经科技部批准列入将要筹建的十大国家实验室行列。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