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们带回到60年代初宇宙生物学研究室的情景,也带回到那时的工作场面!” 与会者感慨道。11月29日,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宇宙生物学研究室建立47周年座谈会上,看着1966年8月由生物物理研究所和第七机械工业部第八设计院共同拍摄的记录他们工作历程与工作成就的纪录片《小狗飞上天》,22位与会者既感兴奋又觉得亲切。
为感谢当年的建设者们对研究所的贡献,同时使他们能了解研究所今天的发展,在党委书记杨星科研究员、所长饶子和院士的大力支持下,研究所原二室和原六、七、八室的22位老科技人员被请回了“家”。
座谈会上,杨书记全面介绍了进入知识创新试点工程一期、二期以来,研究所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的鼓舞人心的成绩。详尽介绍了研究所近期齐心协力、努力迎接创新三期评估的情况。在杨书记的引导、陪同和亲自讲解下,老同志们参观了研究所创新成果展、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计算与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园区建设等地,老同志们对研究所取得的诸多成绩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表达了衷心的祝愿。在美丽的大厅前,杨书记与老同志们一起合影,留下了这难忘而美丽的瞬间。
江丕栋研究员和大家简单回顾了宇宙生物学研究室建立、发展的历史。随后,大家一同观看了近二十分钟的《小狗飞上天》纪录片。纪录片播放过程中,许多老同志发出欣喜的叫声,他们中有近10人都在这部纪录片中看到自己当初参与这项工作的镜头。
生物物理研究所宇宙生物学研究室存在于1958年--1968年,在1968年科研体制大变动之际,这支百余人的队伍整体脱离生物物理研究所,组建到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划归当时的第七机械工业部,生物物理研究所的生物火箭试验与宇宙生物学研究告一段落。因而在座的人大都离开生物物理研究所有37年之久了。
人要上天,先要让动物上去试试,看太空的条件对于动物或人会有什么不利的影响。此次在座的各位老同志都见证和参与了我国开始发展航天科技的历程,见证了生物是如何飞上天的。
当年的生物物理研究所宇宙生命科学研究基地完全是白手起家、从零做起。当初那种简陋的条件、简陋的实验设备,并未妨碍他们做出成绩,而且可以说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每次的生物探空火箭的发射都取得成功,他们获得了我国最早的生物上天的宝贵尝试资料。航天英雄今天能顺利完成航天任务,其中也有他们起步性工作的历史作用。“如果当初的工作不在‘文革’中中断,我国也可能早就把人送上天了!”有人不无遗憾地表示。
实际上,这段历史没有详细的记载,而在一些媒体上偶尔见到有关内容,也有不实之处。与会者争相回顾了自己所了解的那段历史。虽然人人手里都有一份简单的介绍这段早期有关工作的大事记,这是经一些研究人员多方查找了各有关单位的档案材料,采访了一些当事人,整理了历史编成的。但还有待补充、完善。生物物理研究所组织此次座谈会,一个目的也正是“希望把大家请回来看看,同时大家一起把这段历史记载起来,为所史、科学史补上重要的一节。”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