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进展 >> 2014年科研进展

2014年科研进展

基于光致电子转移扩展蛋白质荧光传感性质方面获得重要进展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江云研究组在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11日

  2014年9月11日,美国化学会杂志《JAC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江云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基因编码非天然氨基酸作为光致电子转移探针扩展荧光蛋白的传感性质”。本研究利用基因密码子扩展技术,实现了在活细胞中编码一系列卤代酪氨酸(3-氯代酪氨酸(ClY)、3,5-二氯代酪氨酸(Cl2Y)、3,5-二氟代酪氨酸(F2Y)、2,3,5-三氟代酪氨酸(F3Y)、2,3,5,6-四氟代酪氨酸(F4Y)),在荧光蛋白中实现了大分子中的光致电子转移现象,基于光致电子转移原理发展了对pH及Mn(III)敏感的荧光传感器。   

  基因编码和荧光蛋白传感器是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技术手段。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已经开发出多种荧光蛋白传感器,用于监测金属离子,pH值,第二信使和翻译后修饰,这对于解析它们在体内信号转导网络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这些荧光蛋白传感器通常依赖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或者绿色荧光蛋白GFP荧光团酚基的质子化/去质子化来发挥作用。尽管它们现在已被广泛应用,但是在分析物结合前后,这些荧光蛋白传感器的荧光强度变化通常都在两倍以内。相比之下,光致电子转移(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简称PET)机制开始越来越广泛地被引用到荧光传感器设计中来,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分析物结合前后,荧光蛋白传感器可以展现出显著的荧光强度变化(通常可以增强10至100倍)。PET同时也是光合作用中的主要反应,PET过程广泛存在于生物系统中,如细胞色素c氧化酶、核苷酸还原酶、DNA光解酶等,其对磁感应等生物过程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将一系列卤族元素取代的酪氨酸通过基因密码子扩展的手段定点插入到荧光蛋白(iLov2)中,发现在非天然氨基酸与荧光蛋白发光中心FMN之间的发生了快速的光致电子转移,并测量到电子转移发生在0.2 纳秒。荧光检测发现我们得到了一系列对pH具有不同响应能力的荧光蛋白突变体,利用该传感器我们检测了细胞质的酸化过程,该传感器将适用于研究活细胞中的pH值变化过程。同时我们首次得到了可以基因编码的对Mn(III)敏感的荧光蛋白,这将有利于检测与生物和环境相关的Mn(III)的浓度,为筛选高效的锰过氧化物酶提供了平台,为实现高效的木质素降解及生物质转化提供了研究工具。该研究为蛋白动态构象变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为利用合成生物学手段生产可再生能源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为蛋白设计提供了新的工具。

图示:基因编码非天然氨基酸作为光致电子转移探针扩展荧光蛋白的传感性质

  该研究得到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ja505219r

 

(供稿:王江云课题组)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