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Nature Protocols》发表了我所刘平生研究员纯化脂滴的详细方法,题目为“Isolating lipid droplets from multiple species”。
脂滴,细胞内中性脂的主要贮存场所。它的结构看起来很简单,单层磷脂膜包裹疏水的中性脂,表面分布有蛋白。因此,在很长时间内脂滴被认为是一个很懒、很消极的细胞内含物,可能只是细胞需要能量时的能量供给站,因而从1674年被发现以来,它一直被冷落,直至本世纪初,在脂滴蛋白组学的推动下,人们才开始认识到,脂滴原来是一个动态变化、非常活跃的细胞器,脂滴生物学的研究可能为解决人类代谢类疾病及生物能源问题提供线索。
因此,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脂滴,到目前为止已有30多篇脂滴蛋白组学的文章发表,但是脂滴纯化“市场”上却没有一个通用、简便、可重复的方法能够用来从不同的生物体中纯化脂滴,进而使得脂滴蛋白组学的分析显得“各说各词”。
刘平生研究员从2004年开始涉足脂滴领域,并首次发表了从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 K2中分离纯化脂滴的方法(JBC 2004,JPR 2007),陆陆续续,将此方法应用到小鼠骨骼肌和肝脏(JLR 2007,JPR 2011),细菌(JLR 2012),及线虫(MCP 2012)中。在这一方法的帮助下,发现了很多新的脂滴蛋白,为脂滴这一细胞器生物学功能的探索提供了线索。而且该方法在“问世”以来,就受到同行们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到目前为止,“JBC 2004”文章被引用次数超过340次,“JPR 2007”和“JLR 2007”文章分别超过110次。
因此,2013年1月《Nature Protocols》发表了这一方法,题目为“Isolating lipid droplets from multiple species”。这一方法详述了如何从不同的生物体,如细菌,酵母,线虫,哺乳动物组织及细胞中,分离纯化出大量、高纯度的脂滴,而整个过程仅仅需要大约7小时。该方法为脂滴的纯化建立了标准化的方法,使得脂滴纯化“有法可依”,为脂滴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
图示:脂滴与人类健康和生物能源有着必然联系,高纯度脂滴不可或缺
该项工作得到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
全文链接
http://www.nature.com/nprot/journal/v8/n1/full/nprot.2012.142.html
(供稿:刘平生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