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炎症和肿瘤比作相助相生的亲密伙伴,g-干扰素无疑是两者相互联系的重要媒介之一。秦志海课题组一直关注于研究g-干扰素介导的炎症反应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尤其是间质成纤维细胞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最近,其研究成果(2篇)连续在Cancer Research发表。
其中一篇题为“IFN-γ–Mediated Downregulation of LXA4 Is Necessary for the Maintenance of Nonresolving Inflammation and Papilloma Persistence”,2013年3月15日,Cancer Research正式发表,文中报导了IFNγ下调肿瘤中LXA4的合成,维持非可控炎症,并抑制肿瘤消退。正常情况下炎症是一个主动消退的自限过程,但肿瘤中的炎症却难以控制、持久不退。目前,维持肿瘤中非可控炎症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利用化学致癌法在小鼠背部诱导乳突瘤,并对肿瘤的自发消退进行探究发现,乳突瘤自发消退的过程中伴随着IFNγ在肿瘤局部表达下降。中和内源性IFNγ或使其受体缺陷能促使乳突瘤加快消退,但并不影响肿瘤的恶变。中和IFNγ引起肿瘤中炎症水平下降的同时,促进炎症主动消退的脂类调节物LXA4的合成却显著提高。阻断LXA4的效应通路能够削弱IFNγ中和抗体促进乳突瘤消退的作用,而给IFNγ信号通路完全的小鼠注射LXA4则能促进乳突瘤消退。这些结果为通过抑制炎症治疗肿瘤提供了新的依据。
本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王春晖。该研究得到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
图一 IFNγ通过下调LXA4的合成维持非可控炎症,并抑制肿瘤消退
另一篇题为“Fibroblast-Specific Protein1/S100A4-positive Cells Prevent Carcinoma through Collagen Production and Encapsulation of Carcinogens”于3月28日 Cancer Research 杂志在线发表。文中报导了成纤维细胞通过分泌胶原包裹致癌剂抑制上皮肿瘤的发生。利用g-干扰素受体敲除小鼠在MCA化学致癌模型中,秦志海曾首次提出成纤维细胞参与的“异物反应”是机体抗化学物致癌的重要机制(J. Exp. Med., 2002),这对“肿瘤免疫监视”这一基本理论提出质疑,2004年Nature Immunol.杂志曾对此进行了专门报道。此后,秦志海课题组对成纤维细胞在此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研究发现皮下注射致癌剂后,FSP1/S100A4阳性成纤维细胞能聚积到致癌物周围,通过产生胶原来包裹致癌剂,从而阻止上皮细胞发生DNA损伤。利用FSP-TK小鼠特异性消除FSP1阳性成纤维细胞后,上皮细胞成为致癌剂的靶点,发生DNA损伤,并导致上皮肿瘤的发生。此外,致癌剂处理的一部分小鼠,长期“Tumor free”, 而使用胶原酶将包裹致癌剂的纤维包膜破坏后,小鼠很快发生肿瘤。我们的结果表明FSP1阳性成纤维细胞能通过分泌胶原,包裹致癌剂,从而阻止上皮恶变,抑制肿瘤的发生。该研究阐明了机体对抗肿瘤发生的一种新的机制。
本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张金华博士。该研究得到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
图二成纤维细胞通过异物包裹抑制肿瘤发生
原文链接:
http://cancerres.aacrjournals.org/content/73/6/1742.abstract.html
http://cancerres.aacrjournals.org/content/early/2013/03/28/0008-5472.CAN-12-3022.abstract
(供稿:秦志海课题组 刘晓满)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