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珍、焦仁杰课题组的合作研究发现了帕金森氏病可能的发病机制

发布时间:2010-06-04

  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中发生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它通常与大脑黑质区域多巴胺神经元的功能退化及死亡相关。同时在PD病人的脑中通常可以发现一些称为路易氏体(Lewy body)的包涵体,这些结构被认为是帕金森氏病形成的病理学标志。但是对于包涵体的形成与神经元死亡之间的关系以及包涵体的形成机制一直存在争议。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志珍院士领导的研究小组与焦仁杰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利用果蝇的帕金森氏病模型进行研究,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在帕金森氏病疾病发生过程中起关键调节作用。在果蝇帕金森氏病模型中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的基因进行缺失突变之后,帕金森氏病症状包括多巴胺神经元死亡、视网膜退变和运动障碍都显著加重。同时标志性的包涵体由于HDAC6的缺失而显著减少,可溶性的寡聚体却明显增多。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对帕金森氏病的发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揭示了包涵体对帕金森氏病的保护作用而寡聚体才是真正的致病原因。这一发现为人类帕金森氏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这一研究成果将在2010年7月1日出版的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期刊上发表,他们的论文被该期刊评为2010年年度论文(The paper of the year),美国细胞生物学会的网站InCytes将会为他们的论文配发专门的新闻报道。为此,Communicative and Integrative Biology期刊的主编Frantisek Baluska教授专门邀请王志珍院士和焦仁杰研究员为该期刊撰写评论(review)。

 

(综合处报道)

(2010年6月4日)

 


附件下载: